汤圆是谁发明的_汤圆是谁发明的人
1.汤圆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有没有关于这个的故事呀!
2.三全食品在海南成立新公司,三全食品创始人是谁?
3.汤圆的诗歌与传说
4.饺子和汤圆的来历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补充一下: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汤圆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有没有关于这个的故事呀!
汉武帝时期,有一名宫女,名叫元宵。
在宫中的元宵十分想念家中的父母姐妹,经常一个人在闺房中哭泣,这种思家之情深深的感动了东方朔。于是东方朔就编造了玉帝要“火烧长安城”的故事,以此为由让汉武帝批准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与其同时,允许宫女出宫。正月十五这天到来的时候,宫女元宵提着写有“元宵”两字的灯笼,带着自己做的汤圆顺利出宫,终于和家人团聚,享受着梦寐以求的天伦之乐。从此汤圆就被称为元宵!
三全食品在海南成立新公司,三全食品创始人是谁?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历史来源 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 汤圆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汤圆是我国汉族代表的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元宵与汤圆不同的是元宵是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骰子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沾水在粉成面的米粉里像雪球般滚动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层较薄、表面是干的并且没有痕迹,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分,此种做法在北方比较盛行。南方多为汤圆,则是先把糯米粉加水,然后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包汤圆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 汤圆圆又甜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做得好的汤圆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圆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分,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 又有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之说,民间流传着因周勃、陈平去除了吕室的势力,而日子刚好为正月十五日,汉文帝为纪念此日,往后每年到民间与民同乐,并并把此日订为元宵节,至汉武帝时、司马迁在太初历中把元宵节列为民间节日之一。盛于隋宋,有“宋时汤圆隋时灯”的说法。温州鳌江流域到冬至有吃蛋汤矢的习惯。学名冬至丸,俗称蛋汤矢,或金团。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江水淘。见说谁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传说 历史传说 白蛇吃汤圆成仙 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阳春三月,化为一位卖汤圆的老翁于西湖边叫卖。这时许仙恰巧走过便要了一碗,一不小心,一个汤圆滚落西湖,被白蛇吞了。于是白蛇成仙,化而为人,与许仙结为夫妇。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 可口汤圆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袁世凯将元宵改名为汤圆 另一种传说,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因为“元”和“袁”、“宵”与“消”是同音的,“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 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就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这便是传说中汤圆名称的来历。
汤圆的诗歌与传说
三全食品在海南成立新公司,三全食品创始人是谁?
他本是医院副院长,却在50岁知天命的年纪跨行踏入速冻的无人区,发明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它被称为汤圆大王,他是中国速冻食品的开创者,也是他激发了中国速冻产业的蓬勃发展,21年的时间,他把自己的产品从单一发展至目前的400多种,他就是陈的妻子,牙痛,生姜锦囊就带领大家一起看看三全食品创始人。陈的拼搏之路1,943年1月,陈出生在重庆,将近让在骄傲中,他就经常被抱着钻进防空洞,三岁时,陈就开始随着炮兵技术员的父亲走南闯北,直到他八岁时,父亲带着一家人辗转乘上了开往郑州的火车。
到了郑州的第二年,陈林去了当地的王立砦小学继续读三年级,这所小学中的学生年龄差异很大,有的人已经是孩子的母亲,到了初中,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作为三兄弟中的老大,陈便在课余时间跟随着当地手艺人学习理发,老百姓剃头不讲究多好看,只要不是看不下去,都会给陈两分钱的工钱。意识到冷冻食品将会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一个手上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和实物,只有一脑子想法的事情实施起来难不难,陈不管难不难,他着了魔似的,一头扎进了冷冻食品的研究当中,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技术指标,陈一点点摸索攻关,将生产冰淇淋的设备做了改造,技术就是之前夹心冰淇淋的方法,最终一颗速冻汤圆在1990年诞生。
有了新技术与新产品,陈便第一时间在当地做了申请,他拥有了速冻汤圆的生产方法发明专利和外形包装实用新型的专利汤圆可以动起来了,当人们知道这个消息时,也争相购买三全凌汤圆,一上市就打开了市场,也因为市场需求量实在太大,三全一家公司根本无法供应。
一时间,郑州38家企业开始效仿,这也带红了整个产业,即使有效仿者,但也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全依然领先于中国速冻产业,陈是一个开拓者,他十分宽厚,说他宽厚,是因为当时全国范围内甚至是国营外资企业也都加入了速冻战场,最疯狂的时候,一夜之间竟冒出几十家相关厂房,他们对三全凌汤圆的国防。可谓是达到了极致产品包装,品牌标识样子,每包产品的重量与棵树,可以说几乎如出一辙,但陈是十分宅心仁厚,面对市场上大量的效仿者,他仅委托律师在一家报社的报纸上刊登过一条声明,并且言辞也不激烈,可能是陈太过温柔了,效仿者并没有丝毫收敛,依旧我行我素。饺子和汤圆的来历
正月十五将近,又到了吃汤圆的日子。但是,你知道中国人是何时才开始吃汤圆的吗?
汤圆起源于何时?我们先看几个传说故事:
故事一:传说有次元宵节,乾隆爷下江南,在村庄里迷路了,肚中又饥又渴,就向一户农家敲门寻些吃的。开门的是位老婆婆,她家里很穷,没啥食材,只有一些糯米粉和黑芝麻,就用糯米粉裹黑芝麻团成圆球,在汤里煮熟给乾隆爷吃。乾隆爷吃了大加赞赏,问这是啥好吃的呀?老婆婆看这东西在汤里团团圆圆的,就顺口说这是汤圆。第二年元宵节,乾隆爷在宫里想念汤圆的味道,就让御厨依样做出来。后来汤圆的做法从宫中流向民间,成了元宵节的一道著名小吃。这就是汤圆的起源。
按:此故事出自《古今人物通考》,但有学者怀疑这是一本伪书,所以这个关于汤圆起源的说法是不太可信的。
故事二:传说春秋晚期的楚昭王有一次经过长江,看到江里漂着很多白皮红瓤的小球球,在水面上沉沉浮浮的,捞起来尝着还挺好吃,就派人问孔子,这是啥东西呀?孔子说,这叫浮果,是复兴的兆头啊。楚昭王很欢喜,就命令大家,每年元宵节都用米粉裹山楂煮成浮果。而浮果就是汤圆的前身。这就是汤圆的`起源。
按:这个故事不见于六经、正史的记载,估计是家言,不可信的。况且春秋时期还没有元宵节一说,精细的米粉也不普及。
故事三:传说汉武帝的时候,宫中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于是大家就用她的名字来称呼这种食品:元宵。这就是汤圆的起源。
按:所谓元宵,元者,上元也,就是正月十五;宵者,夜也。元宵就是正月十五的晚上,根本不是宫女的名字。这个故事也是家言,不可信的。
资料图
那么,排除了上面三种传说的误导,汤圆到底起源于何时呢?
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到底什么才算是汤圆?汤者,热水之谓也;圆者,囫囵之形也。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水煮熟的圆形食物,才算得上是汤圆。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类似汤圆的食物,或有汤圆之形、而无汤圆之实,或有汤圆之实、而无汤圆之名。如果只论形似,汤圆可谓出现得非常之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汤圆。
汉唐之间,元宵节(上元节)是不吃汤圆的。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正月十五这天喝豆粥,吃白粥泛糕,丝毫没有提到有类似汤圆的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元宵节其实是喝粥的)
唐代的时候,据《太平广记尚食令》记载,有一种点心,名叫焦子,以南枣面裹馅儿搓圆,放在麻油中炸。这种焦子很类似汤圆,不过是用面粉而非米粉,是炸而非煮。
汤圆真正出现,要等到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当时元宵节的各种吃食,有:
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并皂儿糕、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琥珀饧、轻饧、生熟灌藕、诸色珑缠、蜜煎、蜜裹糖、瓜萎煎、七宝姜豉、十般糖之类
(《武林旧事》)
是不是只看这些菜单就很诱人?当时之繁华可见一斑。姜白石有一首诗就讲宋代元宵节盛况的: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姜夔诗中说的市中珍品,就是上列好吃的,其中有圆子,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汤圆。除了圆子之外,还有,跟唐代的焦子应该也是相似的。
如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
在宋代之前,有些食品或有汤圆之名,而无汤圆之实;或有汤圆之形,而无汤圆之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汤圆。
宋代以来,汤圆已有其实,但名字却很多变,或作团子,或作圆子,或作糖圆,或作团员,还有粉果、浮子、浮圆等名,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差不多的。
(朱淑真)
汤圆这么好吃,当然不可无诗。宋代人也写了一些咏汤圆的诗。比如女诗人朱淑真有一首《圆子》:
轻圆绝胜鸡头肉,
滑腻偏宜蟹眼汤。
纵有风流无处说,
已输汤饼试何郎。
所谓鸡头肉者,形容其嫩也。玄宗赞贵妃之乳为新剥鸡头肉。而汤饼何郎之说,则是钟繇发明的一个典故。钟繇喜欢《左传》,讨厌《公羊传》,称《左传》相当于大官厨,而《公羊》为卖饼家。何休作《春秋公羊传解诂》,此即所谓汤饼何郎。朱淑真以汤圆轻圆滑腻,非常风流,却还比不上何休为卖饼家的《公羊传》作注解,在比喻自己忧伤的身世。
如果觉得朱淑真这首太凄苦了,那么还有周必大的一首《元宵煮浮圆子》: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归味,灶婢诧新功。
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这首就很温暖了呢~
水饺来历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元宵的来历
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汤圆。按照我国传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逛花灯逛庙会吃元宵。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民间流传着因周勃、陈平去除了吕室的势力,而日子刚好为正月十五日,汉文帝为纪念此日,往后每年到民间与民同乐,并把此日订为元宵节,至汉武帝时、司马迁在太初历中把元宵节列为民间节日之一。盛于隋宋,有“宋时汤圆隋时灯”的说法。北方的元宵宋时称为牢丸、浮圆,南方则称汤圆、圆圆、团子。吃元宵取月圆人团的吉兆之意。“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江水淘。见说谁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
而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也是民间道教“三官大帝”的寿诞,天官大帝主司赐福之事,而“天官赐福”便由此生。(道教三元说分上、中、下元节,而三官主职天、地、人三界,因天官喜乐故民间家家户户均张灯结彩、燃放烟火来庆祝天官之寿诞)。上元节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当时称作“浮圆子”,到明朝才改称“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
相比南方的汤圆,元宵的优点是没裂缝,个头大,缺点是馅粗粉糙,板滞质硬。由于干粉太多,使汤变糊,往往浊而不清。
元宵馅料多样,色白如雪,糯软细润,香甜微酸,食用方便经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