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朴三仁汤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藿朴三仁汤”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体内湿热很重 清热祛湿颗粒和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哪个的祛湿效果好 体内湿热很重
2.医方需背
3.治感冒去风的草药有哪些
4.藿朴胃苓汤简介
5.执业中药师:[中药方剂]祛湿剂三仁汤
6.藿朴夏苓汤的主治功能
体内湿热很重 清热祛湿颗粒和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哪个的祛湿效果好 体内湿热很重
清热祛湿颗粒和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都能清热祛湿,不能说哪个性价比高,只能说哪个药更对你的症状,
你有脚气 脸上 身上起痘痘 脸上粘腻 脸色暗淡 每天清早都有排便 但是排便较黑 用水一直很难冲下去 冬天手脚特容易冰凉 但是夏天浑身上下都是热的 皮肤很烫
是脾阳虚衰,脾虚有湿,气血不畅.如果要在三个中选择,建议你用清热祛湿颗粒
清热解毒:
茵陈+岗梅根+野菊花:清热毒、
祛湿: 党参+黄芪+苍术 健脾祛湿 清热不寒凉
方中党参、黄芪、陈皮、苍术,增强健脾祛湿的作用,且因党参、黄芪温和药性,清热不寒凉,不会损失肠胃
清热祛湿颗粒成 分:党参、、茵陈、岗梅根、黄芪、苍术、野菊花、陈皮。
清热祛湿,益气生津。用于暑湿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食欲不振,身热口干。
三仁汤为中药汤剂,具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的功效,
处方: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因内含:杏仁、 白蔻仁生薏仁,取名为“三仁汤”。
主 治: 湿温初起,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等症。
甘露消毒丹药物组成为:飞滑石十五两,绵茵陈十一两,淡黄芩十两 石菖蒲六两,川贝母五两,木通五两,藿香四两, 射干四两,连翘四两,薄荷四两,白豆蔻四两。药效清热解毒,利湿化浊。适用于湿温时疫,邪在气分。症见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颐肿口渴,身黄,小便短赤,淋浊,吐泻,舌苔淡白或腻或干黄者。
以湿温热重湿轻口渴尿赤、身热困倦为依据,为夏令暑湿病证常用方。
医方需背
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你的舌苔看可能是有湿热在里面,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胃肠功能负担太重也会通于口。
指导意见:
建议看看中医调理,方用三仁汤或者藿朴猪苓汤加减。再有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饮食卫生,多喝点菊花茶。
治感冒去风的草药有哪些
一、发热无汗而喘者,麻黄汤。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不能用麻黄汤,我可以明确的跟大家说,自从我将伤寒这个温病系统的看完之后,再加上临床的总结,我就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哪个方子是绝对禁用的,只是它对不对证而已,只要他发热无汗而喘,那么他就属于表实证,就可以用麻黄汤。
二、发热有汗恶风,用桂枝汤。
大家可能都知道,表实无汗麻黄汤,表虚有汗桂枝汤。在这里,它适用于所有的外邪外感伤寒或者外邪侵入到人体,与风寒有关的出现这些症状的,麻黄汤和桂枝汤。只要见到这样的关键词都可以用,包括这次温疫,但是呢,如果说不是这个外感的寒,外感的如果是风热呢,或者风温呢,那就不是麻黄汤和桂枝汤,但是它们的关键词也不一样,那么就可以用《温病条辨》里面的银翘散。
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这几个关键词出现后,葛根汤。
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的用葛根汤,而且葛根汤在这次疫情当中我们也用到很多,在网上流传的说是一个西医医师自救她就吃了葛根汤。
四、发热头痛,脖子强硬,伴有口苦的 ,这个和葛根汤好像很类似,但葛根汤是没有口苦的。这个是发热头痛,也是脖子不舒服,但是它伴有口苦,这个我们 用九味羌活汤。
你看,我们看前面三个方子,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都是伤寒的方子,这个九味羌活汤就不是,九味羌活汤呢,它是治疗发热头痛,项强,但是伴有口苦的,但是有一个证型与这个类似的我们要区分,那就是第五个发热头痛主要是肢体痛,发热肢体痛,口苦,还带一点微呕。
五、发热肢体疼痛,酸痛,口苦,微微带点呕的这种情况,用柴胡桂枝汤。
说白了,就是太阳少阳合证,又有小柴胡汤又有桂枝汤,叫柴胡桂枝汤。那么九味羌活汤和柴胡桂枝汤一个是以头痛为主一个是以肢体酸痛为主,都有口苦这个要区别开来。
六、发热,但是伴有心悸,小便不利,或者有浮肿 ,这种情况我们也见到过,可以 用张仲景的方子,真武汤。
七、发热但特别怕冷,但欲寐,就是我们说的想睡觉,脉象特别弱。这种情况呢,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这种情况不是特别的多但是也有啊。麻黄附子细辛汤,这种人本身原来体质就是阳虚的。
八、发热咳嗽,咳的是白痰有泡沫 ,它的关键词是白痰有泡沫,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 用的是小青龙汤。
白痰有泡沫的在这次疫情当中出现的很多,那么这种人呢,大部分平时就阳虚,又感受了这次疫情之后,就变成了外寒内饮,外面有寒证,肺部呢,又有饮证,所以有饮证就会有泡沫,所以就用小青龙汤。
九、发热无汗烦燥而喘,这个用大青龙汤 ,因为它已经有烦躁了,相当于寒邪入里化热了,用大青龙汤,而与大青龙汤有点类似的呢,是第十个。
十、发热口渴,咳逆气急,就是咳得气往上直来的,这种很口渴的,这种用麻杏石甘汤。
十一、发热,咽痛,舌尖红,这个用银翘散 ,那这个是温病的方子。
那么这种人一般本来平时就怕热或者平时本来就阴虚,所以他在感受了冠状病毒后就出现了热象。出现热象的轻症的用银翘散。当然有一些阴虚的人,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的人,我这里没有列出来,我顺便提一下,用加减葳蕤汤,葳蕤就是玉竹,用加减玉竹汤,说白了,那是纯阴虚的人感受之后所引起的,银翘散呢是平时偏阴虚,或者平时怕热,这种体质,他感受了之后,他早期会出现发热,咽痛,舌尖红这种用银翘散,这种在武汉疫情当中也存在,你看我们既存在了桂枝汤,也存在了银翘散。说白了,温病的方子和伤寒的方子都出现了。
十二、 这个见到的不是特别多,但是见到了,出现了。有一个病人给我说,他发热鼻子很干,他的眼睛周围疼,出现了这种证型,后来我就立刻反应到,这个正是柴葛解肌汤的主证。这种情况在疫情当中也有,所以我把它列出来了。 发热鼻干,眼眶痛,眼睛周围痛,这种用柴葛解肌汤。 柴胡,葛根,柴胡葛根汤。
十三、憎寒壮热,身痛无汗,这是关键词,用人参败毒散。 说白了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跟体质相关呢。人参败毒散,人参就是补气的嘛,所以说这个人是平时就有气虚,感受了邪气之后出现了这些症状,用人参败毒散,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老年人。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我没有列出来,和人参败毒散在一起的,有个方子叫再造散,就是特别阳虚的人感受了后出现的用再造散。所以我们有句歌诀叫“阳虚外感再造散,气虚外感败毒散”。
十四、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状的这种情况,这就是吴又可的成名代表方达原饮。
它的关键词是憎寒壮热,但是它非常特殊的是舌头苔垢腻如积粉,这个用达原饮。后来各大温病大家都在达原饮的基础上做文章,加减变方变出了很多方,包括吴鞠通在内。
十五、寒热往来,口苦口干,就这几个关键词啊,什么默默不得食啊,什么其他的,大家一听都知道小柴胡汤。 我要重点讲一下,小柴胡汤在这次疫情当中的应用相当的广泛,开出的频率是最高的之一。这次疫情开出的频率最高的就是小柴胡汤和三仁汤,这两个方子开出的最多。而小柴胡汤是《伤寒论》的方,而三仁汤是温病的方子,这两个方子开得最多,而且有时还合在一起使用,比如说口苦口干,午后发热,我们用小柴胡汤合三仁汤。温病和伤寒合在一起的方。好,这是小柴胡汤。
十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有的会有便秘,这种情况呢,我们用大柴胡汤。 说白了,小柴胡汤是少阳证,因为寒热往来嘛,半表半里之间。而大柴胡汤呢,是少阳阳明合证,所以它又出现了阳明证,少阳证也有,阳明证也有,它既有寒热往来,又有胸胁苦满,它不是口苦嘛,并伴有肠道问题,便秘啊,有的会下痢,有的不一定会完全便秘,用大柴胡汤。
十七、发热恶寒,腹胀便秘 ,这个方子我为什么总结进来,我第一次总结的时候就没有总结进来,因为就在我前天发现这么一个病人,他发热恶寒,他上面感觉怕冷,结果呢他出现了便秘,肚子还胀。我一想,发热恶寒这是有表证,肚子胀不是阳明证吗?这不是太阳阳明合证了吗?那么少阳阳明合证是大柴胡汤,太阳阳明合证是什么方呢?我们仍然是张仲景的方子,只不过在《金匮要略》里面,这个方子叫 厚朴七物汤 ,请大家记住厚朴七物汤。
十八、憎寒壮热,口苦便秘。 我们已经出现了三个憎寒壮热了啊,一个是气虚外感的人参败毒散,一个是舌苔垢腻如积粉的达原饮,一个是口苦便秘的,憎寒壮热,这个 用表里双解剂防风通圣散 。既解表,又通里,所以它叫表里双解。防风通圣散呢有中成药,憎寒壮热,口苦便秘的这种人也存在。
十九、头痛身重,午后发热 ,好,大家只要记住午后发热,大部分人就知道 三仁汤 了,但是有一些阴虚的人也会出现午后或晚上发热的。
我们有另外一个辅助的,就是头痛身重,要么头痛,要么身上很困重,困重就证明有湿气嘛,一般阴虚的不会有困重感嘛,所以身上困重,午后发热,不用说了三仁汤,而且这个三仁汤在此次疫情当中运用特别广泛,为什么呢?因为武汉这个地方,以及根据五运六气本来就夹湿气,三仁汤就是湿郁化热,湿大于热的代表方剂,它就是吴鞠通的代表方。
二十、发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口比较黏腻,一听就知道有湿气,而且还有表证,有表证又有湿气的,这种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藿,藿香的藿,朴,厚朴的朴,夏,半夏的夏,苓,茯苓的苓,藿朴夏苓汤。在这一次这个疫情当中运用得也相当广泛,为什么呢?因为它也是湿气,湿气困体,困倦,口腻,而此次疫情不管是寒湿疫,还是温湿疫,都有湿气,湿气是大家都公认的。
二十一、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又发热。 也就是说这种病人只需要掌握一点,他发热身上痛,把汗一流,他不发热了,待会儿呢又发热,如此反复,这种呢要区别寒热往来,也要区别疟疾,因为他不是寒热往来,他是流了汗之后就解,不流汗就不解,这个代表方剂是 黄芩滑石汤 ,好多人不知道这个方子的,大家可以下去查一下啊,黄芩滑石汤。
二十二、发热困倦,或咽肿,或吐泻 ,这个呢,在这次疫情当中也运用得比较广泛,大家可能很快都能反应出来,这个就是 甘露消毒丹 的主证和关键词。发热困倦,或咽肿,或吐泻。或者吐,或者泻啊,甘露消毒丹。为什么叫甘露消毒丹呢,它上吐下泻有点类似于中毒一样,喉咙还肿了,它叫甘露消毒丹,其实呢是体内有湿有热。
二十三、发热恶寒,胸满腹胀,上吐下泻 ,这个呢也见到的比较多,但是呢,它不一定上吐下泻同时存在,有的同时存在,有的又有上吐又有下泻,有的只有吐,或者想吐,有的只有泻,但是它都会有恶寒发热,胸闷,,腹胀,这种情况呢 用藿香正气散 ,市面上有藿香正气胶囊,和藿香正气液,但是藿香正气液里含有酒精,所以呢没有藿香正气胶囊好,我个人认为。
二十四、身热胸闷,心烦失眠,这个又用了张仲景的方子栀子豉汤。 栀子,淡豆豉,就是有热在胸部的这种情况。
二十五、身热多汗,心胸烦闷,口渴喜饮,竹叶石膏汤。 那这个是《伤寒论》的方子,那还有和这个类似的呢,第二十六个。
二十六、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这个用凉膈散。 这个是胸部的热所以我一起讲了。
二十七、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好,大家只需要记住夜热早凉,晚上发热,早上起来就很凉快,这个用温病的方子, 青蒿鳖甲汤 。我们当时上大学的时候背就背“夜热早凉青蒿鳖甲”。几乎没有见到无效的,所以有些温病的方子,对证以后只要扣住几个字眼,特别有效。
二十八、面红,四肢冷,下痢,脉弱,典型的上面好像有热,下面好像有寒 ,其实际上呢,它已经形成了戴阳证,这种情况一般是阳虚比较厉害的老人出现的。而且出现这种情况呢,还很危重, 代表方剂是白通汤 。
二十九、出冷汗,或喘急,或脉微弱。 这种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已经快出现脱证了,我们得急救, 用参附汤 ,人参,附子。
三十、高热惊厥,说胡话,这个用安宫牛黄丸 ,这都是急救的。说白了,这个参附汤和安宫牛黄丸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运用过,在武汉疫情当中,为什么呢?因为我所治的两千多人当中,没有一个到这个程度,就已经被治好了。而有一些阴阳两虚的,阴阳两绝的甚至可以用参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这里讲的是如果大家以后碰到这种急症的时候,可以知道怎么用中医去治疗去抢救,所以这两个不是我在临床当中得出来的,而是在理论上得出来的。
因为我和我的团队没有出现过一例死亡的症候,根本就没有发展到用参附汤和安宫牛黄丸的地步,大部分人就已经好转或者康复了,所以第二十九个和三十个这两个方子是我加上去的,并没有在这次在疫情当中运用到临床。那在上面这三十个方子当中,在此次疫情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是第2、5、8、9、10、11、15、16、19、20、22、27这12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最高。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十问里包括了外感和内伤的辨别,解释如下。
1.寒热:有寒热的多为表证、外感证,无寒热的多为里证,内伤杂证;发热恶寒的为病在阳,无热恶寒的为病在阴。进一步还可结合其他症状加以分析,如发热恶寒兼头身疼痛的为太阳病;发热不恶寒兼口渴的为阳明病;寒热往来兼口苦、咽干、目眩的为少阳病。亦有不发热而但恶寒、手足常冷的为虚寒证;潮热或一阵烘热、手足心灼热的为虚热证;此外,对发热的时间也应加分辨,早减暮盛为时邪;早退暮起或早起暮退为虚劳;起伏定时,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的为疟疾。
2.汗:汗与寒热有密切关系,如外感发热无汗是伤寒,有汗是伤风,汗出热减是病渐衰,汗后热反增高是邪渐人里。虚证中的阴虚盗汗,汗后感觉疲乏;阳虚自汗,汗后感觉身冷。更有表证发汗,汗出不止,热骤降而恶寒转甚,称为亡阳,有虚脱危险;也有发汗战栗,汗出类似虚脱而安卧脉静,称为战汗,是疾病转机之征,不必惊惶。若汗出如珠如油,四肢厥冷,脉伏,为垂亡之象,称做绝汗。
3 .头:头痛无休止、有寒热的多为外感,头项痛属太阳,前额痛属阳明,两侧痛属少阳,巅顶痛属厥阴。痛有间歇,兼有眩晕重胀的多为内伤杂症,痛胀觉热的属肝火;眩晕畏光的属肝阳;痛剧面青的属肝寒;头重昏沉响鸣的属脑虚。痰湿内阻,清阳不升,亦能使人晕眩,但多兼舌腻恶心。
4.身:一身酸痛,有表症的多为外感,汗出即减,不兼寒热,痛在关节,或游走四肢,为风寒湿痹,常与气候有关;手足麻木,或身体一处麻木的为气虚;仅有手大指或食指觉麻木,延及肘臂的为中风先兆。多卧身痛不舒,活动后轻减的为气血不和;身痛而重,举动不便的为湿阻经络。
5.大便:便闭能食者为阳结,不能食者为阴结;腹满胀痛的为实证,不满不胀的为虚证;久病或老人、产妇经常大便困难,为血枯津燥;先干后澹为中气不足;大便常稀为脾虚;每逢五更天明泄泻的为肾虚;泄泻腹痛,泻下臭秽的为伤食;痛一阵泻一阵,泻下粘秽赤白,里急后重的为痢疾;骤然呕吐,水泻不止,肢麻头汗的为霍乱。
6 .小便:小便清白为寒,黄赤为热,浑浊而不爽利为湿热。频数不禁为虚证;溲频而口渴多饮为消渴;溲时淋沥,茎中刺痛为淋证;小便不通,腹内胀急为癃闭。凡泄泻病人小便必少,小便渐长则泄泻将愈。
7.饮食:胃主受纳,脾主消化。能食易饥为胃强,食入难消为脾弱,饮食喜冷为胃热,喜温为胃寒;食入即吐为热证.朝食暮吐为寒证。小儿恣食,腹痛,形瘦,多为虫积;孕妇见食恶心,为恶阻,此乃生理现象。口苦为肝胆有火,口甘为脾有湿热,口酸为肝胃不和,口咸为肾虚水泛.口淡多清水为胃寒。
8 .胸:胸隔满闷多为气滞;懊憹嘈杂多为热郁;胸满痛为结胸;不痛而胀连心下为痞气;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为胸痹证。询问胸部症状必须联系脘腹两胁,如脘痛属胃,得食胀痛为实,食后痛缓为虚。腹痛属肠,痛而拒按为实,痛时喜按属虚。胁痛属肝,暴痛在气,久痛入络。
9 .耳聋:暴聋多实,为肝胆之火上逆;久聋属虚,为肝肾阴分内亏。耳聋初起往往先有耳鸣,如潮声风声的为风热;如蝉声联唱的为阴虚;也有流脓作胀,似鸣似聋的为肝经湿热。
10 .口渴:口干能饮为真渴,胃中有火;不能饮,饮亦不多,为假渴,胃中有湿。渴喜凉饮者为胃热,反喜热饮者为内寒。
在问诊中,睡眠好坏,也应注意。如失眠多为虚弱症;眠短易醒为神不安;睡中多梦为相火旺;梦中惊呼为胆气虚;胸膈气闷,寐不得安为湿痰内阻。
此外,记忆力是否衰退、性欲是否正常、有无遗精等,只要与病症有牵涉,都应问及,不厌求详。
对于女病人,在问诊时,当问其月经调与不调,如经期超前,色鲜红者多属热;经期落后,色瘀紫者多属实;经行量少色淡者多属虚;经前腹痛,涩少挟瘀者多属气滞。倘经行感冒发热,或发热中经水来潮,神识不清,为热入血室。在一般情况下月经停止,已婚者须考虑是否受孕。
小儿科古称哑科,这是因为一般不能直接听到病孩主诉的缘故。但也不能放松问诊,必须详询病孩的家长。除了询问发病时间、病情经过等外,对于是否种过牛痘、患过麻疹,也应注意。
藿朴胃苓汤简介
中医药方
(一)
辨证血虚外感。
治法辛凉解表。
方名桑枝茅根汤。
组成嫩桑枝30克,白茅根30克,霜桑叶9克,净连翘9克,苦桔梗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冷方南方。
(二)
辨证外感时疫邪毒。
治法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方名青银汤。
组成青蒿6克(后下),银柴胡12克,桔梗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银花12克,板蓝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炯抗方。
(三)
辨证外感风热。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肃肺。
方名银栀汤。
组成银花12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薄荷5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朱广华方。
(四)
辨证阴虚外感。
治法养阴清热,宣肺解毒。
方名蓝地汤。
组成板蓝根50克,生地50克,寸冬20克,知母20克,桑叶20克,桔梗15克,蝉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程光正方。
(五)
辨证湿邪犯表,内阻脾胃。
治法芳香化湿,发汗解表,理气健脾,调整胃肠。。
方名藿朴三仁汤。
组成藿香8克,厚朴6克,法夏6克,茯苓9克,杏仁6克,苡仁12克,白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孙克勤方。
(六)
辨证外感风寒。
治法辛温解表。
方名荆防排毒汤加减。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桑叶9克,豆豉12克,羌独活各10克,前胡6克,陈皮6克,薄荷6克(后下),鲜姜2片,杏仁10克,苏叶9克,焦枳壳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闻鸡方。
执业中药师:[中药方剂]祛湿剂三仁汤
目录 1 拼音 2 《湿温时疫治疗法》引樊开周先生经验方:藿朴胃苓汤 2.1 藿朴胃苓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功能主治 2.4 摘录 3 方出《医原》卷下,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加减 3.6 各家论述 3.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藿朴胃苓汤 1 拼音
huò pǔ wèi líng tāng
2 《湿温时疫治疗法》引樊开周先生经验方:藿朴胃苓汤 2.1 藿朴胃苓汤的别名藿朴夏苓汤
2.2 处方杜藿梗3钱,真川朴1钱,杜苍术8分,炒广皮1钱半,炙甘草5分,生晒术1钱半,浙茯苓3钱,猪苓1钱半,建泽泻1钱半,官桂5分。
2.3 功能主治辛淡泄湿,芳香化浊。主湿霍乱。上吐下泻,胸痞腹痛,口腻不渴,小便短少,脉多弦滞,或沉而缓,舌苔白滑。又治湿泻,腹中微痛,大便稀溏,小便淡黄,口腻不渴,胸痞肢懈,身重神疲,脉右缓滞,舌苔滑白而腻。
2.4 摘录
《湿温时疫治疗法》引樊开周先生经验方
3 方出《医原》卷下,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3.1 方名藿朴胃苓汤
3.2 组成杏仁、蔻仁、半夏、厚朴、藿梗、苡仁、通草、茯苓、猪苓、泽泻。
3.3 功效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宣化畅中,芳香化湿。
3.4 主治湿气内蕴,氤氲浊腻,证见面色混浊如油腻,口气浊腻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腻;膜原邪重则舌苔满布,厚如积粉,板贴不松,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神多沉困、嗜睡。
3.5 加减兼风者,汗出恶风;兼寒者,恶寒无汗,前法酌加苏梗、桔梗、豆豉、葱白、生姜之类;邪在经络,一身掣痛,酌加桂枝、水炒防己、秦艽之类,以开毛窍经络之壅;兼暑者,面赤,口渴,心烦,前法去蔻仁,酌加扁豆花、鲜荷叶清香辟秽,连翘、山栀、滑石轻清微苦淡渗,以解暑湿热之结。
3.6 各家论述《中医方剂与治法》:方用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则身热自解;藿香、白蔻、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则胸闷肢倦,苔滑口腻等证即愈;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茯苓、猪苓、泽泻、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共奏开源洁流之功。全方用药照顾到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与三仁汤结构略同。此方宣肺达表于上,淡渗利湿于下,体现上下分消之法。
3.7 附注本方方名,《感证辑要》引作“藿朴夏苓汤”,方中通草,《感证辑要》作“淡豆豉”。又,本方剂量及用法,《湿温时疫治疗法》作:杜藿香一钱半至二钱,真川朴八分至一钱,姜半夏二钱至三钱,光杏仁二钱至三钱,白蔻仁八分(冲),生米仁四钱至六钱,带皮苓三钱至四钱,猪苓一钱半至二钱,建泽泻一钱半至二钱;先用丝通草三钱或五钱煎汤代水,煎上药服。
古籍中的藿朴胃苓汤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消化法汤三方酌用。分消中焦之积水,宜以茵陈胃苓汤、藿朴胃苓汤二方为主,或加三因控涎丹,或加神芎导水丸,随...
《邵兰荪医案》:[卷三]痢藿朴夏苓汤的主治功能
〖方源〗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3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如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组成〗 杏仁 五钱[12g] 飞滑石 六钱[18g] 白通草 二钱[6g] 白蔻仁 二钱[6g]
竹叶 二钱[6g] 厚朴 二钱[6g] 生薏苡仁 六钱[18g] 半夏 五钱[10g]
〖用法〗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方歌〗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主治〗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痛,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病机〗 湿温初起,邪气留恋气分,未曾化燥,形成湿遏热伏之象,若仅与苦辛温燥之剂以化湿,则热益炽,或单用苦寒直折其热,则湿仍留,惟宜芳香苦辛,轻宣淡渗,流畅气机之品,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尤其是湿甚于热者,最为得当。
〖附方一〗 藿朴夏苓汤
组成:藿香二钱[6g] 厚朴一钱[3g] 半夏钱半[4.5g] 赤苓三钱[9g] 杏仁三钱[9g] 生苡仁四钱[12g] 白蔻仁一钱[3g] 猪苓三钱[9g] 通草一钱[3g] 泽泻钱半[4.5g] 淡豆豉三钱[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病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附方二〗 黄芩滑石汤
组成:黄芩三钱[9g] 滑石三钱[9g] 茯苓皮三钱[9g] 大腹皮二钱[6g] 白蔻仁一钱[3g] 通草一钱[3g] 猪苓三钱[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邪在中焦,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竟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全方用药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与三仁汤结构略同,而利湿作用过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藿香具有抗菌、抗病毒、助消化、解痉、镇痛、镇吐、抑制胃肠推进运动、促进胃肠功能正常化、抑制锌异常所致的肠道损害等作用;杏仁、半夏、白蔻仁等具有平喘、镇咳、化痰等功能;厚朴、半夏、蔻仁等还有助消化作用;茯苓、泽泻、猪苓、苡仁等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淡豆豉具有降温作用。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藿朴三仁汤”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