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物问题_中国食物在哪些方面不好
1.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2.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哪些?
3.中国家庭饮食都存在哪些问题
4.中国关于食物浪费的政策?
5.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
三鹿奶粉三聚氰胺。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或称2008年中国奶粉污染事故、2008年中国毒奶制品事故、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故)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安徽劣质奶粉(大头娃娃)。从2003年5月起,安徽阜阳地区相继出现婴幼儿因饮用劣质奶粉而腹泻,重度营养不良的情况。
福寿螺患者,即指因食用生的或不彻底加热的福寿螺而患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患者。福寿螺,于1981年引入中国,现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海南毒豇豆、毒节瓜。海南“毒豇豆”再敲食品安全警钟,反季节果蔬,农药残留,水胺硫磷,检测设备,日至。豆角有毒,节瓜农药超标,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反季节果蔬供应基地。
咸鸭蛋含有苏丹红。有关方面已对检测确认含有苏丹红的咸鸭蛋生产企业立案调查,并监督销售单位取召回措施,对不合格产品实施销毁。
扩展资料:
食品安全事故,是指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食品卫生安全是保障人类和公共卫生的重要课题。随着在乳制品中出现三聚氰胺造成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以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已成为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对于食品特别是乳制品中的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的应用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已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强制应用于相关行业并相继制定了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作为法律依据。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4日公布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抽检结果,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致癌物,具很强致癌性。
昨日,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牛奶中含有黄曲霉毒素,主要是因为奶牛食用了含这种物质的饲料所致。据介绍,即使是牛奶加工中用高温的巴氏杀菌法也无法清除黄曲霉毒素。
SN/T 1632.3-2005 奶粉中阪崎肠杆菌检验方法 荧光PCR方法,ISO22174-2005 食物病原体PCR检测方法,以上方法均为当前黄曲霉毒素M1的检测提供了检测参考依据。
参考资料: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能力和食物选择的变化
我国正处于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社会的过渡阶段,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品种亦日趋多样化,居民膳食中谷类摄入下降,且以消费大米和面粉为主,薯类和杂粮则明显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摄入明显提高,有明显的“西方化”或“富裕型” 的膳食模式倾向,即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而膳食纤维过低,这对一些慢的预防不利。
2、 饮食习惯影响膳食结构
饮食习惯即饮食的嗜好性与地域、成长环境、宗教信仰、家庭环境等有密切关系,某些极端的饮食嗜好往往会造成膳食营养的失调,所以正确的饮食习惯应从小儿起培养,以膳食营养平衡为主兼顾风味。
3、 营养知识的匮乏是造成膳食结构失调的原因之一
人们的膳食消费除与收入水平、市场价格相关外,人们的文化程度和营养知识也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目前我国居民普遍缺乏营养知识,如有些小学生早上吃开水泡饭和咸菜,当时有饱感,但不能满足上午生理的需要量;有很多上班族不吃早餐、中午吃快餐的饮食习惯极其不利于身体健康;在农村有些母亲把自家母鸡产的鸡蛋卖掉,再用卖鸡蛋的钱买些糖果、果冻、膨化食品给孩子吃,却不知道鸡蛋是营养最全面的食品,而买来却是公认的“垃圾食品”。
4、 食品消费中的认识误区和盲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食品消费支付能力增强,许多居民把国外的快餐食品、传统的滋补品、高级的嗜好性食品作为自己或孩子的日常食品,熟不知84%西式快餐 3大营养素的能量比例不合理,西式快餐中的某些营养素过多或不足是造成膳食不平衡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牛奶与豆浆相比,豆浆的蛋白质、脂肪含量与牛奶相近,脂肪为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同时豆浆中的低聚糖、大豆异黄酮等对人体尤其是老年人极有利,所以老年人饮用豆浆效果好于牛奶。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哪些?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之一。从有关部门不定期对食品质量抽查的情况看,当前,我国常见的食品质量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指标超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等严重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个别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许多倍;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经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例如苯甲酸、山梨酸含量超标,违规用已经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瘦肉精、三聚氰胺、吊白块等;三是食品包装、标签等不规范,虚标签、以次充好等人为、现象较多
食品不安全的因素产生于人类食物链的每个环节,即从原料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直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其中既有因农业、工业发展带来的各种污染,也有因精神文明素质不高而弄虚作或对食品安全性了解不够等人为因素。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1)、生物危害源
生物性污染导致的疾病包括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其代谢毒素对健康的潜在威胁。食源性疾病是当前影响中国食品安全、危害公众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以细菌、引起的为主。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和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目前, 中国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5%以上。因此, 在中国, 微生物污染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细菌对食品的污染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对食品原料的污染: 食品原料品种多、来源广, 细菌污染的程度因不同的品种和来源而异; 二是对食品加工过程的污染; 三是在食品贮存、运输、销售中对食品造成的污染
(2)、环境对农副产品的污染
化工厂排放的化学物质、煤烟粉尘、酸雨中的化学物质等都是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也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日益严重, 使渔业和农产品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3)、化肥农药的残留
过量施用氮肥使大量的硝酸盐积蓄在作物体内, 对作物本身无害, 但对人畜有害。例如利用焦化厂废气生产的氨水, 酚的含量高, 造成土壤的酚污染, 使农产品的品质下降, 食品有异味;磷矿石中除含磷外, 还含有砷、镉、铬、氟、汞、铅等, 长期使用也会造成污染。农药的过量和超范围使用, 使食品中农药残留量增大, 危害更严重
(4)、抗生素与合成激素的滥用
动物性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主要来自饲料添加剂。抗生素是畜禽养殖中常用的饲料添加剂, 应用量过大或使用不当, 都可通过食用肉、蛋、奶途径将抗生素转移到人类身上。近年来为刺激植物和畜禽生长而应用的激素类
(5)、食品加工环节
违规使用添加剂,食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 一些从事食品生产销售的企业或个人,由于安全卫生意识、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为降低生产成本、牟取暴利,在生产制作、加工处理的环节中违规地使用防腐剂、色素、添加剂等,为食品的安全性埋下隐患。如用“吊白块”冒充面粉增白剂,以工业石蜡代替食用油的蚌埠瓜子,添加敌敌畏的金华火腿,添加工业染料和吊白块的腐竹等,数不胜数[6]。使用劣质原料,食品缺乏营养 某些企业在生产食品的过程中,为降低成本,用便宜原料生产出几乎没有营养的产品,致使消费者深受其害,阜阳劣质奶粉便是一个重要例证。劣质奶粉中的主要原料包括淡奶粉、蔗糖、麦芽糊精、精炼植物油以及钙、锌、铁等微量元素。这些原料中,用鲜牛奶制成的淡奶粉价格最贵。有的生产者放弃淡奶粉作为原料或使用少量作为补充,取而代之的是添加营养价值相差很多的淀粉。这样的产品虽然不含有毒成分,但它已经使众多婴儿毙命。专家预测,劣质奶粉只是冰山一角,食品柜台或许充斥着很多的“空壳食品”。
中国家庭饮食都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的食品安全主要有: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甲醛奶糖、带花黄瓜、爆炸西瓜、地沟油、染色花椒、墨汁石蜡红薯粉、瘦肉精、牛肉(用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河南南阳毒韭菜、青岛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染色馒头、沈阳毒豆芽、
宜昌毒生姜、合肥染色蛋糕、北京多家爆米花桶含荧光增白剂、海南的毒缸豆、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广东中山查获1325公斤“墨汁粉条” 、重庆一公司购26吨三聚氰胺奶粉生产雪糕、
广州市场现“染色紫菜” 、台湾塑化剂有毒食品,到期面包回炉再造热卖、漂白大米、面粉增白剂、下水道小龙虾、双氧水凤爪、避孕药养黄鳝、激素染色草莓、大肠杆菌超标青团、农药残留含敌敌畏、麻辣海带丝用苯甲酸防腐、毒竹笋焦亚硫酸钠超标至少144倍等。
: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
涂蜡蛇果:蛇果表面全部是蜡,并且可被打火机点燃。文章还配有,中,一名所谓的“消费者”一手拿着红色蛇果,另一手握着小刀置于蛇果表面,而在蛇果的表皮上则是满满一层白色蜡状物质。文章还这样告诫读者:“记住吃苹果削皮,否则您吃到肚子里的不是营养,而是满嘴的蜡!”
辟谣:这是一个2012年的“陈年”谣言。苹果外面涂的是食用果蜡,涂蜡本来就是为了保持水果新鲜度而用的常用方法,不仅从外国进口的蛇果会被打蜡,那些非本地出产需长途运输的也都会被打蜡。据悉,这类蜡是从螃蟹、贝壳等甲壳类动物中提取出来的,对人体无害,其作用主要是保鲜,防止苹果在长途运输、长时间储存中腐烂变质。
“胭脂虫”染色饮料:这则谣言最早出现于2012年,近日又被这篇文章“旧饭重炒”。文中声称星巴克咖啡店被爆出使用压碎的“胭脂虫”尸体作为添加色素为其草莓口味星冰乐染色。文章还将星巴克饮料与胭脂虫尸体的放在一起,引人猜想。
辟谣:星巴克的确使用过一段时间胭脂虫红,在被指出后已改用番茄红素,但星巴克停止使用这类天然色素并不是因为其安全问题。胭脂虫红是唯一一种品质优良的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动物色素,也是我国认可的食品添加剂。但由于国内产量较为稀少,该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因此相对昂贵,价格在每千克2600元左右。
“毒饮料”果粒橙:“果粒橙也出事了”,看到这类标题,您是否感到眼熟?文中提到可口可乐公司承认旗下果粒橙饮料含有美国禁用农药“多菌灵”,浓度虽未超标,但专家指出多菌灵可致脑麻痹、肝肿瘤。原文甚至搬出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香港中文大学等行政部门与高校名称吸引大众眼球。
辟谣:这依然是一个“陈年”谣言。可口可乐曾主动向FDA报告旗下产品果粒橙的巴西产地原材料检测出多菌灵,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与美国环境保护局的评估,确认其使用产自巴西橙汁的饮料是安全的。多菌灵在欧盟和橙汁原料产地巴西是允许使用的,欧盟限量200ppb,这次检出浓度为35ppb,对人体是完全无害的。在中国,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结果为多菌灵成分“未检出”,因此消费者无需对市场上的果粒橙产品担心。
兰州“砷”拉面:“兰州拉面”也未能在此文中逃过“被黑”的命运,并且一“黑”则黑一片。文章称:“所有兰州拉面馆都在使用让面粉更有弹性的拉面剂,其主要成分是蓬灰,含有大量致癌物质砷。”
辟谣:该谣言最早出现在2013年。兰州牛肉面传统工艺讲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其中,“灰”就指蓬灰,加入后可使拉出来的面条爽滑透黄、筋道有劲。后来,该工艺被拉面剂替代,就是对蓬灰进行提纯,摒除有害物质。目前兰州市场使用的是由兰大、交大及相关企业研制的拉面剂,已通过有关安全认证。
黄瓜“避孕”:“绝育黄瓜:被涂避孕药吃了会绝育”,称市场上卖的头顶鲜花的黄瓜都是用避孕药、雌激素涂抹的黄瓜,人吃后会出现不孕不育甚至绝育等可怕后果。
辟谣:这个“陈年”谣言可以追溯到2011年。人们常说的避孕药主要成分为动物激素,对植物性的黄瓜生长发育没有任何作用。黄瓜上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黄瓜生长发育,具有激素作用,而避孕药中也含有激素,经过不实传播,就产生了黄瓜使用避孕药的谣言。
警惕这些重出江湖的陈年谣言——人民网
中国关于食物浪费的政策?
中国家庭的七大饮食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国家的健康生命调查报告显示:尽管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已达71.8岁,但健康寿命只有62.3岁,排在第81位,跟排在第一的日本相比整整差了一轮!这意味很多人的最后十年在病魔缠身中度过。饮食不健康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营养盲远多于文盲,保守估计,有超过60%的家庭膳食搭配不科学、营养不合理,存在诸多问题。
1、三餐搭配不合理,早餐不吃夜加餐
很多家庭的三餐搭配不合理。早餐吃得单调品种少,甚至顺便在街头买点应付,还有些年轻人和学生不吃早餐;中餐大都买快餐吃盒饭,或是简单做些对付;晚餐往往非常丰盛;还有不少人有吃夜宵的习惯。长此以往,健康一定远离你!
建议:早餐尽量多吃、品种要丰富;中餐荤素各半、吃饱要足量;晚餐多素少荤、简单要适量。
2、食不厌精主食少,不吃粗粮爱细粮
由于喜欢精白米面的细腻口感,很多南方城市居民不愿意吃粗杂粮。有些人为了控制体重,几乎很少吃主食。其实谷类食物才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建议:适当吃些小米、玉米、荞麦、燕麦、薏米、杂豆、薯类等粗杂粮和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有利于肠道健康,能减少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每天最好吃二两以上全谷类粗粮和薯类。
3、蔬菜水果量不够,奶豆制品消费少
我国居民平均每天只吃半斤蔬菜,并以浅色蔬菜为主,水果平均每天只吃1两左右,离每天1斤蔬菜和半斤水果的推荐量还差得远。奶、豆制品的摄入量更是少得可怜,大城市居民每天喝奶不到100毫升,吃豆制品不到20克。
建议:多吃绿、红、黄、紫等深色蔬菜和叶菜,每天吃1-2种水果,鼓励购买新鲜、本地、应季的食物。每天至少半斤奶,多吃豆制品。
4、烹调重味不科学,油盐摄入均超标
很多家庭做菜都重口味,喜欢用油炸油煎方式烹调食物。食用油消费平均每天45克以上,吃盐超过10克,远远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天25-30克和6克。摄入过量的油、盐会增加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建议:烹调多用蒸、煮、炖;少用煎、炸、熏;少吃盐腌制品、酱制品,减少酱油和鸡精等用量。烹调蔬菜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凉拌可放醋,热炒不加碱。
5、偏爱超市买熟食,喝汤弃渣丢精华
超市里的熟食含盐量比较高,不适合长期食用,更不适合孩子吃。如果熟肉呈现粉红色,则是加了亚硝酸盐。正规企业的产品可适量食用,但很多熟食是小规模制作,很难准确控制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很多人喜欢煲汤喝,却将食材弃去,实际上汤中的营养成分是很少的,营养的精华还是在渣里。
建议:尽量少吃市售熟食,或搭配新鲜蔬菜吃。喝汤时也吃渣。
6、关注食物酸碱性,相信食物会相克
很多人相信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而不敢吃酸性食物。大部分动物性食物和谷类、部分坚果和豆类,以及葱、蒜、菌菇类等,因含磷、硫元素浓度高,化学上属于酸性食物;碱性食物指的是低热量的植物性食物(如大多数蔬菜、水果、海藻类、茶叶、葡萄酒等)。其实酸性食物不会造成酸性体质。还有很多人相信食物之间会相克。
建议:选择食物不要关注酸碱性,而在于杂而全;食物相克的说法大多是以讹传讹的无稽之谈。
7、零食选择欠妥当,酒和饮料受欢迎
很多人喜欢吃油炸、甜、咸和颜色过于鲜艳、香味过于浓郁的零食。休闲聚会时、电脑电视前,常常无意识地吃零食过量;喜欢含糖、碳酸饮料和含酒精饮料,习惯于在宴席上大量饮酒。
建议:零食可在正餐之间吃适量,多选奶类、果蔬、坚果等新鲜天然的零食,最好有独立包装。尽量远离口感好得异乎寻常(如特别脆、酥、筋道等)的食品。尽量不喝碳酸饮料,饮酒要限量。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
你也许想象不到,餐桌以外,中国粮食也有着惊人浪费
在中国说起粮食浪费,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地认为浪费的粮食大多是在餐桌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郑楚光曾做过推算: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全国各类学校、单位规模以上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但我国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远非浪费的全部,在餐桌以外的环节——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方面,我国浪费的粮食数量同样惊人。
农户储粮环节,因条件简陋缺乏技术指导,损失就达400亿斤
粮食收割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户储粮。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约12000亿斤,而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的一半。由于储存设施条件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指导服务,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的损失比例在8%左右,核算下来,全年粮食损失浪费大约在400亿斤以上。
落后的粮库储藏、运输,又损失150亿斤
我国粮食运输仍以包装式运输为主,导致浪费比较严重
全国粮食企业有近2400亿斤仓库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损失大,损失损耗逾150亿斤。可以作为佐证的是,2013年中储粮林甸直属库“5·31”火灾事故,当时过火粮食4万余吨,直接经济损失为307.9万元人民币。
在运输方面,我国的粮食运输方式落后,专业化运输工具短缺。大多数粮食运输用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即基本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在储存环节拆包散储,到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转为包装形态,这样多次搬倒转运的包粮在装卸、运输当中的抛洒以及包装物的遗留造成的损失率高达5%以上。
整个储运环节,损失损耗大约在150亿斤以上。
“吃得太讲究”,也让粮食浪费150亿斤
有数据显示,目前粮食的加工普遍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以前大米加工去壳后简单清理就行了,但现在消费者要求“光鲜”,大多数大米都会进行抛光,甚至多次抛光。同样数量的稻谷,抛光越多,产出的大米成品就越少,既损失粮食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曾做过测算,以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制米为例,我国每年就损失大米约80亿斤,相当于近千万亩稻田一年的产量、200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如果不加遏制,任由精制米市场份额继续增加,大米损耗量最高将达400亿斤,相当于约1.3亿人一年的口粮、4000万亩良田一年的产量。而按农业部最新的数据,在加工环节每年造成粮食损失已经达150亿斤以上。
此外,虽然我国机械化收割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5%,但目前我国只有小麦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的机械化水平还有差距。这就造成我国粮食作物收获时收割能力不足,逢雨天致使谷物发芽霉变时常发生,也造成了大量的损耗和浪费。
面对庞大的餐桌外浪费,为什么很多人浑然不觉?
粮食产量才是政绩,减少浪费没有多少官员关心
如此大量的浪费被忽视,难道是因为我国对粮食生产不够重视?这一说法恐怕谁都不会同意。从2004年到2014年,中国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中央一号文件早已成为中央重视农业的代名词。我国目前也初步形成了以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与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但这种更着眼于粮食生产数量的粮食补贴体系以及重视粮食产量的政策导向,只会让更多的地方官员把心思花在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上,以成为“吨粮县”“吨粮市”为荣,甚至想以此作为晋升的资本,很难会把有限的资金放在提高粮食的仓储、物流等方面。
因此,虽然也有“光盘行动”等针对浪费的全国性号召,但由于难以进行考核,对遏止浪费的作用并不大。而与消费者没多大关系的餐桌外浪费,就更没多少官员在意了。这与中国大部分城市争相建设摩天大楼,地下排水管网则被长期忽视,是一样的道理。
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和食品安全集中爆发期,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一是食品源头污染问题不时爆出。如一些地方工业“三废”违规排放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非法添加和制售,农药兽药残留和添加剂滥用等仍是食品安全最大风险。
二是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多、小、散,1180万家持证企业中,绝大部分为10人以下小企业。诚信观念和质量安全意识普遍不强,主体责任尚未完全落实。
三是食品安全标准与发达国家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仍有差距。一些标准缺失或滞后,检验方法不配套。
四是监管能力与水平还难满足形势与现状的需求。监管体制机制仍需完善,法律制度仍需进一步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监管手段、能力及技术支撑仍需加强。各种食品安全负面信息层出不穷,广大群众意见很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