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作用君臣解说_四君子汤的臣药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四君子汤作用君臣解说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郭生白中药九论之六(中药的配伍)

2.方剂的配伍理论是什么?

3.中医入门之方药基本知识

4.香砂养胃丸与香砂六君丸有什么不同?

5.安胎益母丸的功效与作用

6.中药方中最关键的一味药的名字叫什么

四君子汤作用君臣解说_四君子汤的臣药

郭生白中药九论之六(中药的配伍)

       离病说药茫茫然,

        对症下药不着边。

       顺势利导一乘法,

       排异调节渡法船。

       无限整合非模糊,

       模糊病区得清楚。

       共性之外求个性,

       亲和不生抗药性。

       温凉寒热巧方便,

       君臣佐使筏喻焉。

       药包大小折中看,

       毒性有无一念间。

       导读

        中药的配伍

        君臣佐使是拟人化的方解

        治病先辨证抛开君臣佐使

        医生根据病势做中药配伍

        我开方忽略君臣佐使九畏十八反

        药选常用的不用出奇的

       君臣佐使是拟人化的方解

       君臣佐使是古人的智慧。《伤寒论》是理法方药为一体的以人生命本能系统趋势为核心的一部奠基的著作。前世没有,后世没有。按现在说叫空前绝后。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张方子。就连我们后世说的君臣佐使也是从《伤寒论》才有的。比如说这个方子,以桂枝温通血脉,补充元气,为君;芍药通血脉,它是舒缓血管,破血凝、通血痹它为臣;甘草和百脉、和百药,通百脉为佐;生姜大枣走表为使,非常的完美。到后世却有人先学君臣佐使,你要处方得按照君臣佐使这个规矩。

       这个君臣佐使呀,这是古代人用药的一种智慧。如果是一个学医的,你最好不要离开前人的规范,或者说,君臣佐使之说是一个学医的入门方法,学成行医了,不应该再受这个入门规则的束缚。

       君臣佐使,都是人性化的,都是拟人化的。君是你为主。臣,你的力量不够,我帮你。佐,臣以下,我在哪一方面帮你。使,这个就更难讲了。

       我们必须得按照他这个说法讲,他建立的这个东西,让他上哪里去。循经佐使,上哪里去。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他为了这个人格化的完整,太牵强了。药上哪里去,你治什么他就上哪里。

       你就这么说吧,桂枝汤上哪里?上表啊。我给你一点生姜大枣,算使呗,你算添点力量,那我就叫使,叫吧,君臣佐使多么美啊。但是说反对的没有,你看看君臣佐使,哪一个是反对哪一个的。半夏和生姜,经常的在嘴边上挂着,生姜佐半夏,干嘛佐它,不用行不行啊?不行。你只要是用生姜就要用半夏,所以这个药有七情,出来了个相须,需要它还是需要它帮助它,需要它辅佐它,转来转去就是这么个事。为什么?

       我始终说,生姜是止呕的,半夏也是止呕的,所以它帮助了它,不完全。还有一个,这个半夏啊,戟人咽喉,你说辣它和那个辣不一样,比如说发芽的土豆你吃过没有?嗓子什么样?

       参术苓草,人参为主,茯苓为臣,怎么了,茯苓化水啊,排尿啊,这组织都没水了循环就好了,通阳化气嘛,不是说了,茯苓、白术,白术干嘛,白术是促进吸收的。甘草呢,和中的,它就凑合,凑合那个君臣甘草君臣佐使。

       你凑不凑这个没关系,我知道这个方子,我不必知道君臣佐使,我知道哪一味什么作用,他们相互之间是什么作用,比君臣佐使棒多了。这个拟人化的有一个好处啊,这么一说就是比方,画一个朝廷出来了。

       这个是皇帝,这个是首相,这是首相的下头的办事的,这是个领道的,这玩意治得了病啊?治不了病。你看这个关系啊,知道中医的一个方子,不是一团乌合之众,是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有它的层次,知道这个事,你说呢?

       和那一天来的那位也是的,字以载道,中国的大道,没一个不在字上出来的,他太过分了,这叫不是中道,太过了。字里面有道,不是都在字里。中国的字本来就是个智慧文字,可以讲一讲它的智慧,不必把药按照字里面的改变现在改变过去。那都改变了,历史都能改变了,太过分了。

       君臣佐使说明药物,一张方子之间有一个关系,够了,不是一盘散沙。你看,它不都是四味以上啊。那两味呢,有一个方子两味药,桔梗、甘草,哪算君臣佐使?四逆汤,哪算君臣佐使?它治的就是四肢逆冷,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说去了甘草行吗?没甘草,别用了,算了。也行。没附子行吗?不行。没干姜行吗?不行。就是没甘草行。要按照那个君臣佐使,没领道的,它上哪去啊。不是,不是这么个事,它强调哪一方面的作用,加上一味药,它这叫使。

       治病先辨证抛开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不应成为医生的框框。

       我说一个大医在出一张方子的时候不要考虑这个。比如一个将军在与敌人作战的时候不要考虑变化什么,要具体解决具体问题,不要带框子。一个大医在创作时候没有君臣佐使。

       任何一个成功的东西都不是在框子里长出来的,任何东西都不要带框子。

       一个《红楼梦》,好不好?好,太好了!《三国演义》呢。好不好?好!《聊斋》好不好?,好!没有哪一个是在框子里写出来的。等到文章出来了,都去学习了,才有这些所谓的研究家,说,他是这么这么写的,他是怎么想的,但是曹雪芹如果在世,会说我不是那么想的!这些东西我看哪一个都不是在框子里长出来的,是出来后别人给套了个框子。

        无论哪一个大夫,就算是一个顶级的大医,治病的时候要先考虑君臣佐使,我不信,他不会。他考虑的是那个病,着眼的是那些现象,他思辨的是那些现象的本质,他所做出来的结论是一个法,他所写出来的是一个方剂。

        这个时候他不会考虑君臣佐使,他要考虑君臣佐使这个人他绝对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为什么啊?先拿了一个框子,在这框子里找那个方子,这是好医生吗?他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每一个真正的中医要处方,首先考虑的不是君臣佐使,而是我刚才说的那个过程。着眼的首先是现象,体象,脉象,舌象,声象,色象,意象,物象。思考的是这些现象的本质,核心是生命的本能。不管你自觉与不自觉。

        那么这个本能系统论,我才写出来这个东西,连十年都没有,知道的人很少,那么以前人就按照我这个本能系统去考虑治病吗?不是的,这个本能系统在伤寒论当中就有,伤寒论已经到了一个本能系统的方法系统。你尽管不自觉的,不是自觉的,你尽管不知道有本能这两个字,但是你的思维是在那些现象中考虑它的诊治,做出了一个方法,它就暗自符合本能系统,你看那凡是用汗吐下和湿清,这都是方法。这是共同的性质,也叫一般性的方法。一般性的方法考虑的是具体的方子,桂枝汤是发汗的,麻黄汤也是发汗的,桂枝汤有十五张方子,都是解肌的。凡是这么做出来的都是符合于这个本能系统的核心的。

       中医生根据病势做中药配伍

       我们今天就麻黄汤说说中医用药。麻黄汤对准的是一个病毒性感冒,不出汗,是要用排汗把敌人赶出来,麻黄是主要的,主宰这场战争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用于使汗腺分泌汗液。可是这个病势呢最重要的,就是汗腺不分泌,桂枝是通血脉的,发汗是要用血分泌出汗来,汗是从血里分泌出来的,中医又叫血汗同源,血跟汗都来源于一个东西,就是体液。

        麻黄开汗腺的,桂枝是通血脉的,让血脉更多的上身体周围组织,所以这个脉是浮的。你看这个脉浅出,就是体表啊供血很充足,桂枝起这个作用。杏仁呢是利肺的,他无汗而喘,杏仁是让肺啊往外分泌的,这是杏仁。甘草起一个和谐的作用,就是你性子太暴,你别着急,起这个作用。你看,这么一吃,桂枝知道是什么作用了吧,杏仁知道是什么作用了吧,汗腺一开,汗出来了,好病了,这是配伍,叫配伍。

        比如说我们要如果是把敌人赶出去,我们要用陆军,地面作战,陆军得要吃饭得要喝水吧,他们得需要弹药吧,弹药给养不能缺,得有一个辎重部队得供给他。你打人没子弹了怎么打法呢?我们得要一个,供给前面部队的一个队伍,这有了。还有呢,得要知道敌人现在怎么布的防,他现在他想怎么着打我们,他有多少人,多少武器,他士气如何,地势如何种种种种。今天天气如何啊,他有一个信息部队,得有一个侦察的部队,一个强有力的指挥,这战是必胜。

        打仗也是要配伍,麻黄汤也是一个配伍,任何一张方子都是配伍,都是我们在像对敌作战用兵一样,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你要学好了《本能论》,你可以做一个好将军,每战必胜。所以本能系统论,现在我们讲的是医学,如果说可以作为一种智慧,它可以用于保卫国家,也可以用于治理国家,就是这么种意思。这是麻黄汤的配伍,哪一个起什么作用。

       我开方忽略君臣佐使九畏十八反

       我这有几张方子,没考虑君臣佐使,我知道它治好了病了。君臣佐使是后来有人研究这个体系给安了个框子。

        比如四君子汤,哪个为君呢?人参?白术?茯苓?都是草药,哪一个是君呢?你是老师,我听,但是我只看它是干什么的。四物汤,当归、川穹、白芍、熟地哪一个是君?有君没君没关系,会用这个方子治好病就行。不能出方子前先写上君臣佐使,这个负担太重了,你还有时间去考虑病情?浪费了,咱换一个东西说,看过武松打虎这场戏没有?武松打虎,跟着锣鼓出来,这是个折子戏,但是扮演老虎的不配合,他不死,把个扮演武松的折腾的满头大汗?台下人起哄,扮演老虎的说:以你为主我为主?没我你唱不了这戏。

        千万不要有框子,把事情做好就行,不管做什么,我的意见是不要有框子,可以知道框子的存在,但不受框子拘束。

        大家都知道九畏十八反,都知道药有七情相恶相畏相佐,学医会先让你背会九畏十八反,你可别用错了,这可不得了。对于有经验的大医,其实没有那么多禁忌,照样用,不用好不了病,我就非反着用不行。不过,你知道这个事就行了,你不要去尝试它,你没有这个经验的时候,你不要尝试。

       多少种反药,医圣多次用过,我多次用过。如:附子、海藻、干姜、甘草,多次用好病了。你要没把握你不要犯前人的禁忌,犯了禁忌你说不清。不是你的毛病也是你的毛病。这人本来要死,吃了反药死了,那就是你的问题,不吃也要死,但吃了就是你的问题。要是吃了好病了,那是你的本事。

       我用反药治瘿效果很好。我治过几例,中医叫瘿,知道吧?瘿,在脖子里头长的大包大疙瘩,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个病理产物,里头是像黏液一样的东西,这个相反的药,不是说相反的药吃了就死,有时候非这么着治病,我那时候还年轻,四十左右的时候,我治这个病,我就用海藻,不是反甘草吗?大戟、芫花,都反甘草吧,我用大戟芫花,我加甘草。待一拿药,就说这药可反了,说你拿吧我们吃过了,你吃过了?说吃过了,吃过好几付了,再吃两付就好了,说不出理来,反正是不舒服,你吃了以后给我们个话儿行吗?说行啊,吃了以后给了个话,就成了话儿了,这玩意儿能治病啊?

       没人回答说这玩意相反的药,吃了能治病。它为什么能治病,就是它出现一种强烈的反应,这种强烈的反应,人们把它叫做毒性反应,其实它并不是毒,我也不知道它为什么在生物化学上它起了一个什么化学的反应,就是吃了药以后,撒尿,剧烈的撒尿,不是像利小便似的那样,身体不舒服,说不清楚怎么不舒服,就是老尿尿,过了几天这儿就没有了。

       还有一个,大戟芫花熬水,熬了水,喝了,使甘草也熬了水,别吃,使个毛笔在肚皮上抹,也有作用。你看看,你仔细想一想,这个人是个什么结构呢,我说是个上下内外左右相通的一个结构,看起来是。你说吃了那个药,它在血液里头,只溶解在血液里头,那组织就有了,这儿一抹甘草,渗进去了,它在里头也发生作用,这个作用我想跟吃了的不一样,这个作用可能是一个局部的作用。

       如果遇到这个问题了,比如说腹水、大脖子,中医叫瘿,要是吃了,把那一味在外面抹,不管吃哪一味,抹哪一味,反正是两个相反的药,让它在局部发生作用,我没试过,我告诉你们,将来那么试试。还有一个,要发展来看,这个囊肿,难道不能也试试吗?这个很安全的,如果这个要如果说要是有效的话,我保险你用不了一个星期,囊肿就没有了,咱们就得要试试,如果要囊肿没有,那肿瘤呢,你就试探着往前走,这就叫研究,中医就是这么走,不是弄个实验室让小白鼠去试,不是。

       药选常用的不用出奇的

       我们用药要选择大家常用的,古今常用的这一类的药是比较有把握,是千百年千百人选择出来的药。而且在无数次的实验当中看到的东西,无可更改的,这药是我们选药的第一个选择。

       比如摔伤或者是与某种器物撞击发生的疼痛,体温没有变化,只有疼痛,而且也不是很疼,这个就是通血而已,用不着大黄,牡丹皮可以用,红花可以用,这个茜草是不经常用的一个药,这个药属于草药,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千万不要用出奇的东西,不要标新立异刻意和别人不一样,不走这个常规道路。

       比方说我能用一百克附子,你能吗?你不必介意这个,你说那不是能耐,我十克附子就好病,一百克附子减去十还有九十克都扔了,你还扔到人家肚子里。如果说我十克治不了,我二十克也治不了,你用了一百克就治了,那你比我高,我就不知道这一百克附子的毒性上哪去了。我说不要走这种路,这叫什么呀?这叫哗众取宠,不可取。

       一些贵重药或虫药,像牛黄、麝香、蛰虫等,不适合于汤剂,可以做散剂也可以做丸剂。散剂或丸剂方便,拿来用水一冲就喝了,这是一个,其他别的再就是有散剂每付的量比汤剂小一些,它药效比汤要时间长一些,一般散剂,一般的说不是太紧急的病,太紧急的病就是汤,这是一般的不是绝对的。

       你比如说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这都是紧急的病,但是它那个药不适合于汤,他配成丸配成散他吃着方便,他配成丸了也是吃着方便,他可以化开吃当汤吃,也可以做丸吃,就是比较便捷,没什么特别的意思,有人说特别的意思,一部分是想像的,随意的。

方剂的配伍理论是什么?

       1.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

       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太平圣惠方》 E.《医方集解》

       2.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

       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太平圣惠方》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我国第一部成药药典是:

       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普济方》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古方书是:

       A.《太平圣惠方》 B.《千金方》 C.《普济方》 D.《伤寒明理论》 E.《医方集解》

       5.首推以病证分类的医书是:

       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 C.《伤寒杂病论》 D.《景岳全书 》

       E.《普济方》

       6.以下哪一项不属“八法”的范畴:

       A.汗、下 B.温、补 C.固、通 D.消、和 E.清、吐

       7.“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论述,始见于:

       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普济方》 D.《黄帝内经》 E.《本草纲目》

       8.有关君臣佐使的含义,以下哪一项有错误?

       A.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B.臣药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次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C.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D.臣药即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E.使药包括引经药、调和药

       9.以下哪一项不是组成变化的方式?

       A.药味增减变化 B.药量增减变化 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D.治法更换变化

       E.剂型更换变化

       10.由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属:

       A.药味增减变化 B.药量增减变化 C.剂型更换变化 D.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E.以上都不是

       11.由人参汤变为理中丸属:

       A.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B.药量、剂型同时变化 C.药味、剂型同时变化

       D.剂型更换变化 E.药量增减变化

       12.煎药用具忌用:

       A.沙锅 B.瓦罐 C.搪瓷器 D.铁锅 E.铝锅

       13.有关服药时间,如病在上焦者宜:

       A.食后服 B.早上空腹服 C.食前服 D.临睡服 E.不拘时服

       14.补益剂服药时间宜:

       A.食后服 B.空腹服 C.食前服 D.临睡服 E.不拘时服

       15.煎煮解表剂时宜用:

       A.文火 B.武火 C.先文火后武火 D.先武火后文火 E.以上均不宜

       16.瓜蒂散属于“十剂”中的:

       A.宣剂 B.泄剂 C.轻剂 D.通剂 E.重剂

       17.消法的适应证,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气血聚结证 B.痰浊壅聚证 C.食滞虫积证 D.水湿停滞证 E.燥屎内结证

       18.大枣在十枣汤中的作用是:

       A.治疗次要症状 B.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 C.制约君药的毒、烈性

       D.起反佐作用 E.治疗兼证

       19.以下哪一项不是方剂组成变化的依据?

       A.兼证的有无 B.邪正的虚实 C.病情的轻重 D.医生的用药习惯

       E.体质的强弱

       20.麻黄汤可用治:

       A.外感风寒表虚证 B.外感风寒表实证 C.外感风寒,咳逆痰喘证

       D.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 E.以上均不是

       21.麻黄汤治证的表现无:

       A.汗出 B.恶寒发热 C.头疼身痛 D.舌苔薄白 E.脉浮紧

       22.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败毒散 C.小青龙汤 D.麻黄汤 E.桂枝汤

       23.桂枝汤组成药物中无:

       A.桂枝 B.芍药 C.炙甘草 D.干姜 E.大枣

       24.桂枝汤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 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25.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意义是:

       A.调和营卫 B.发散风寒 C.解肌发表 D.养阴和营 E.调和脾胃

       26.患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治宜:

       A.麻黄汤 B.麻杏甘石汤 C.三拗汤 D.桂枝汤 E.九味羌活汤

       27.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

       A.白芷 B.川芎 C.生地 D.黄连 E.苍术

       28.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治宜:

       A.羌活胜湿汤 B.麻杏甘石汤 C.桂枝汤 D.九味羌活汤 E.麻黄加术汤

       29.药物配伍上,体现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的方剂是:

       A.九味羌活汤 B.麻黄汤 C.桂枝汤 D.麻黄加术汤 E.三拗汤

       30.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功用的方剂是:

       A.小青龙汤 B.麻黄汤 C.麻杏薏甘汤 D.桂枝加芍药汤 E.九味羌活汤

       31.小青龙汤中五味子的作用是:

       A.敛肺止咳 B.敛阴止汗 C.涩肠止泻 D.滋阴敛液 E.以上均不是

       32.患者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治宜:

       A.麻杏甘石汤 B.桂枝汤 C.麻黄汤 D.止嗽散 E.桑菊饮

       33.银翘散的功用是:

       A.辛温解表,清热解毒 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C.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D.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E.辛凉透表,和胃益气

       34.患者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

       A.麻黄汤 B.桂枝汤 C.银翘散 D.桑菊饮 E.败毒散

       35.患者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治宜:

       A.桑菊饮 B.止嗽散 C.麻黄汤 D.银翘散 E.桂枝汤

       36.麻杏甘石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是:

       A.宣肺平喘 B.清肺止咳 C.宣肺泄热 D.止咳化痰 E.清胃宣肺

       37.败毒散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C.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E.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38.有关败毒散中配人参的作用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 B.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C.资汗源,不致汗之无汗

       D.调补正气,防邪深入 E.纯为补虚而设

       39.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治宜:

       A.小青龙汤 B.参苏饮 C.败毒散 D.麻黄汤 E.桂枝汤

       40.参苏饮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B.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C.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D.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E.以上均不是

       41.组成中无桂枝的方剂是:

       A.麻黄汤 B.桂枝汤 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桂枝加桂汤

       42.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麻杏甘石汤 C.败毒散 D.麻黄汤 E.桂枝汤

       43.银翘散与桑菊饮共有的药物是:

       A.银花、桑叶 B.连翘、菊花 C.连翘、桔梗 D.杏仁、荆芥 E.竹叶、薄荷

       44.大承气汤的功用是:

       A.清热凉血 B.峻下热结 C.轻下热结 D.缓下热结 E.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45.下列哪项不是大承气汤的主治病证:

       A.阳明腑实证 B.热结旁流 C.阴虚肠燥证 D.热厥属里热积滞者 E.痉病属里热积滞者

       46.患者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治宜:

       A.小承气汤 B.调胃承气汤 C.黄龙汤 D.大承气汤 E.葛根芩连汤

       47.下列除哪项外,均可代表大承气汤的治法:

       A.通因通用 B.上病下取 C.急下存阴 D.釜底抽薪 E.增水行舟

       48.大黄牡丹汤的功用是:

       A.化滞通结,清热解毒 B.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C.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D.清热解毒,消肿通结 E.攻下热结,急下存阴

       49.温脾汤组成药物中无:

       A.大黄 B.肉苁蓉 C.芒硝 D.干姜 E.人参

       50.温脾汤的功用是:

       A.温里散寒,行气止痛 B.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C.攻逐寒积,消肿散结

       D.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E.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51.济川煎的功用是:

       A.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B.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C.攻逐寒积,温中补虚

       D.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E.以上均不是

       52.下列关于麻子仁丸组成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

       A.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甘草 B.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C.调胃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D.调胃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甘草

       E.大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

       53.黄龙汤的功用是:

       A.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B.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C.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D.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E.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54.十枣汤的服用时间是:

       A.中午 B.清晨 C.晚上 D.睡前 E.饭后

       55.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的共有药物是:

       A.人参 B.黄芩 C.柴胡 D.青蒿 E.枳壳

       56.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

       A.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B.和解少阳,和胃化痰 C.清胆利湿,健脾益气

       D.调和肝脾,行气解郁 E.分清化浊,利胆退黄

       57.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功用的方剂是:

       A.逍遥散 B.四逆散 C.小柴胡汤 D.蒿芩清胆汤 E.银翘散

       58.组成中同时含有白术、白芍的方剂是:

       A.补中益气汤 B.逍遥散 C.小青龙汤 D.败毒散 E.大柴胡汤

       59.逍遥散的功用是:

       A.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B.透邪解郁,理气疏肝 C.清利肝胆,和胃化痰

       D.疏肝健脾,行气止痛 E.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60.痛泻要方的功用是:

       A.补脾理气,化湿和胃 B.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C.补脾去湿,清肠止泻

       D.清热燥湿,解毒止泻 E.补脾柔肝,清热止泻

       61.半夏泻心汤的功用是:

       A.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B.平调寒热,散结除痞 C.降逆化痰,调和肝脾

       D.平调寒热,理气和胃 E.补气健脾,散结除痞

       62.大柴胡汤的功用是:

       A.和解少阳,补脾柔肝 B.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C.清热泻下,散结止痛

       D.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E.清利肝胆,和里泻热

       63.汗、下、清三法合于一方的方剂是:

       A.大柴胡汤 B.防风通圣散 C.九味羌活汤 D.葛根芩连汤 E.调胃承气汤

       64.小柴胡汤治证的表现无:

       A.往来寒热 B.心烦喜呕 C.呕吐黄涎 D.口苦咽干 E.胸胁苦满

       65.阳郁热厥证,治宜:

       A.四逆汤 B.当归四逆汤 C.四逆散 D.大承气汤 E.白虎汤

       66.患者腹痛时发,肠鸣泄泻,泻必腹痛,每于情志不畅时发,两胁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缓。治宜:

       A.四逆散 B.半夏泻心汤 C.葛根芩连汤 D.痛泻要方 E.白头翁汤

       67.逍遥散中柴胡与白芍、当归的配伍意义是:

       A.疏肝健脾 B.疏肝理气 C.疏肝养血 D.柔肝止痛 E.养血健脾

       68.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功用的方剂是:

       A.黄连解毒汤 B.竹叶石膏汤 C.清暑益气汤 D.清营汤 E.白虎汤

       69.银花、连翘在清营汤中的作用是:

       A.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B.疏散风热,清泄里热 C.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D.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E.以上都不是

       70.清营汤的功用是:

       A.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B.清营养血,化痰安神 C.清营解毒,活血化瘀

       D.清心凉血,活血化斑 E.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71.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功用的方剂是:

       A.清营汤 B.犀角地黄汤 C.竹叶石膏汤 D.黄连解毒汤 E.普济消毒饮

       72.黄连解毒汤不宜用治:

       A.热盛烦躁 B.血热吐衄 C.热毒发斑 D.湿热黄疸 E.痈疡疔毒

       73.患者头面红肿火欣痛,恶寒发热,目不能开,咽喉不利,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治宜:

       A.黄连解毒汤 B.龙胆泻肝汤 C.仙方活命饮 D.普济消毒饮 E.银翘散

       74.凉膈散的功用是:

       A.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B.清热解毒,泻下瘀热 C.泻火通便,利湿退黄

       D.清心凉血,活血散瘀 E.以上都不是

       75.患者身热谵语,斑疹紫黑,吐血,衄血,舌绛,脉数。治宜:

       A.清营汤 B.犀角地黄汤 C.黄连解毒汤 D.普济消毒饮 E.羚角钩藤汤

       76.泻白散的功用是:

       A.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B.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C.清气化痰,降气平喘

       D.泻肺利水,平喘止咳 E.养阴润肺,敛气止咳

       77.患者下阴肿痒,小便白浊,带下黄臭,口苦咽干,胁痛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宜:

       A.完带汤 B.导赤散 C.柴胡疏肝散 D.四逆散 E.龙胆泻肝汤

       78.患者咳嗽,气喘,口渴欲饮,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

       A.麻杏甘石汤 B.定喘汤 C.桑菊饮 D.泻白散 E.清气化痰丸

       79.组成中含有增液汤药物的方剂是:

       A.竹叶石膏汤 B.清营汤 C.普济消毒饮 D.玉女煎 E.清燥救肺汤

       80.患者牙痛,痛连头部,面颊发热,其齿喜冷而恶热,时流牙血,牙龈红肿,口气热臭,口

       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

       A.玉女煎 B.白虎汤 C.黄连解毒汤 D.清胃散 E.升麻葛根汤

       81.胃热阴亏的牙痛证。治宜:

       A.知柏地黄丸 B.大补阴丸 C.玉女煎 D.清胃散 E.竹叶石膏汤

       82.芍药汤组成中无:

       A.当归 B.槟榔 C.大黄 D.黄柏 E.官桂

       83.在芍药汤中体现“通因通用”的药物是:

       A.芍药 B.大黄 C.木香 D.当归 E.黄连

       84.患者感暑后身热汗多,心烦口渴,体倦少气,精神不振,小便短赤,脉虚数。治宜:

       A.六一散 B.竹叶石膏汤 C.清暑益气汤 D.桂苓甘露饮 E.生脉散

       85.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而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

       A.清骨散 B.清暑益气汤 C.当归六黄汤 D.青蒿鳖甲汤 E.蒿苓清胆汤

       86.《温热经纬》与《脾胃论》之清暑益气汤,二方治证的主要区别点是:

       A.是否伤气 B.是否伤津 C.是否有暑湿 D.是否有汗出、口渴 E.是否有头痛、发热

       87.肉桂在芍药汤中的作用是:

       A.作为佐助药,以行血通脉,消除“后重”之症

       B.作为佐制药,制约诸药之苦寒燥烈

       C.作为反佐药,防苦寒冰伏病邪,又助行血

       D.作为使药,引药入病所,并行血止痛

       E.以上都不是

       88.清胃散的君药是:

       A.牡丹皮 B.生地黄 C.当归身 D.黄连 E.升麻

       89.吴茱萸汤的组成是:

       A.吴茱萸、人参、干姜、大枣 B.吴茱萸、人参、生姜、甘草

       C.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D.吴茱萸、人参、白术、大枣

       E.吴茱萸、人参、白术、甘草

       90.理中丸的组成是:

       A.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B.人参茯苓白术生姜 C.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D.人参茯苓白术大枣 E.陈皮人参茯苓甘草

       91.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理中丸主治证范畴:

       A.小儿慢惊,胸痹由中焦虚寒所致 B.阳虚失血 C.脾胃虚寒的呕吐

       D.脾胃寒湿,气机阻滞之脘腹胀痛 E.脾胃虚寒之下利

       92.当归四逆汤的功效是: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温经通脉 C.温经散瘀,活血止痛

       D.温经补血,散寒通滞 E.活血化瘀,回阳救逆

       93.阳和汤中麻黄、白芥子用意是:

       A.宣肺化痰,止咳 B.通阳消滞,化痰结 C.消痰降气平喘

       D.温阳散寒 E.发汗祛湿

       94.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证是:

       A.行痹 B.寒痹 C.血痹 D.湿痹 E.热痹

       95.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四君子汤的主治证候?

       A.面色萎白 B.气短懒言 C.食少体倦 D.腹胀肠鸣 E.舌淡脉虚弱

       96.脾胃气虚,湿浊阻滞之泄泻证,治宜选用:

       A.补中益气汤 B.四君子汤 C.参苓白术散 D.理中丸 E.痛泻要方

       97.补中益气汤中最能体现“益气升阳”的药物配伍是:

       A. 黄芪、人参 B.人参、白术 C.黄芪、炙甘草 D.人参、柴胡、升麻 E.黄芪、升麻、柴胡

       98.生脉散的功效是:

       A.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B.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C.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99.患者眩晕心悸,唇爪无华,月经量少,少腹作痛,舌淡,脉细。治宜选用:

       A.归脾汤 B.逍遥散 C.四物汤 D.当归补血汤 E.以上均非

       100.当归补血汤中黄芪配当归的作用是:

       A. 益气生血 B.益气摄血 C.益气活血 D.益气通便 E.以上均非

       

参考资料:

yueyang03@hotmail.com

中医入门之方药基本知识

       谈到中医之方剂和方剂的配伍原则,还是应该先从中药的配伍说起。

       中药若想充分发挥其疗效,就要符合一定的配伍原则,即中药的配伍原则。

       中药配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中药学中的配伍,即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二是指在方剂学中的配伍,即药物按君臣佐使的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比例。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通过配伍,能增效、减毒、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及预防药物中毒,将诸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组合,达到针对病证形成整体综合调节治疗的目的。

       方剂配伍的主要原则就是“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中医用药的一条主要规则和许多医家长期以来经验的积累,也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根据每味药的特点进行量的增减。由于药性和比重不同,所以在选取上也要有所侧重,主要作用是为了适应复杂的病情,提高药物效果,减少其毒副作用。

       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早在《神农本草经》上就有:“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在西汉初年成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剂君臣”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黄帝内经》有关方剂组方的理论,对后世中医组方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更是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唐代王冰是这样注解的:“上药为君,中药为臣,下药为佐使,所以异善恶之名位。胶饵之道,当为此为法。治病之道,不必皆然,以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之为佐,皆所以赞成方用也。”金元时代的张元素和李东垣都认为“力大者为君”。明代何瑭在《医学管见》中又进一步界定了君、臣、佐、使的含义,“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明清医家对“君臣佐使”组方理论多有补充发挥,清代吴仪络道:“主病者,对症之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业。佐君之谓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君臣之不怠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数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可见历代医家对“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论述十分丰富,以它来分析、指导方剂组方可以执简驭繁以应变临床。

       具体一点说,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方剂发挥作用并不是组成这个方子的每一个单味药的功能的相加,而是每一种药组合起来以后,所选取的药物在配伍当中或者取它相辅相成的作用,或者取它相反相成作用,是一个很综合的、更多于这些单味药之和的功效的发挥。

       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君药——麻黄(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臣药——桂枝(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

       在一个方剂中君药起主要作用自然它的药量占得最多,臣药、佐、使药,根据它们的作用不同药量依次递减,这就形成了中药配伍中特有的君臣佐使,这个规则千百年来一直被大多医家所尊奉,而运用最娴熟的就是医圣张仲景。

       “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如“四君子汤”是用以治疗脾胃气虚而引起的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腹胀、面色苍白或萎黄、语言低弱细微、四肢软弱无力、脉细或沉细等症的,其方剂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而人参具有良好的补气、健脾、助阳作用,食欲不佳、大便溏稀、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脉细等诸多证候皆是因脾胃气虚所引起,因此补益脾气则是治疗脾胃气虚的重要原则。人参在四子汤中起君的作用。白术也是健脾良药具有良好的温脾补脾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参,而且补气力弱,是一味臣药。佐药则指茯苓,茯苓具有渗湿利尿作用,同时能健脾安神,中医认为脾喜燥怕湿而茯苓能渗湿利尿,因此,此方中佐以茯苓则健脾作用更强。甘草是四君子汤中的使药,能协君药人参、臣药白术、佐药茯苓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可将诸药引导到所需治疗的脏腑和经络,这样使治疗作用更有针对性。也有些方剂,如六一散、白虎汤等,不一定按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但其总的原则也是主药和辅药的关系。

       总的来说,方剂中的药物正是通过“君、臣、佐、使”这一组织结构,使方剂保持了有序性、整体性、药物间的相互联系性、方证相应的动态性及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医疗法的奇妙、伟大发挥得淋漓尽致。

香砂养胃丸与香砂六君丸有什么不同?

        中医入门必备之方药基本知识

        方和药是中医两种最重要的要素。你对中医的方药了解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方药的疾病知识,欢迎阅读。

       

        一、君臣佐使

        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做方剂。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否别漫无纪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药无方。

        1.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君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个,也不一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用防风为君;治寒,则用附子为君;治湿,则用防己为君;清上焦,则用黄连为君;清中焦,则用黄芩为君。依此类推,即使是比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皮、竹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臣:《内经》上说:佐君之谓臣。臣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麻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黄汤中是臣药。臣药在一个方剂内,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种君药可以有几种臣药;如果一方中有两个君药,还能用较多的臣药来配伍。

        3.佐:臣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臣药的一种配伍药。除了与臣药一样协助君药的作用,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麻黄汤用杏仁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麻黄汤证的次要症状。另一方面,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一方内比较最次要的药物。《内经》说:应臣之为使。可知使药是臣药的一种辅助药。在临证上一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子。

        君、臣、佐、使等字面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用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几千年来,中医在方剂的配合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无论经方和时方都是遵守这个原则制定的。

        在这里顺便谈一谈?经方?和?时方?的问题。中医从单味药的使用发展到方剂,这是很早以前的事。《内经》里就有乌贼骨、茹藘和雀卵组成的血枯方,制半夏和秫米组成的失眠方,泽泻、白术和麋衔组成的酒风方等。到张仲景博采众方撰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剂更为完备。后人重视其著作尊为经典,并称其方为经方,把后来方剂叫做时方。我们认为经方的疗效是肯定了的.,但时方的价值也是不可否认的。时方的形成,也是中医学术不断发展的例证之一。同样的理由,上面说过的六经辨证法是以《伤寒论》为主,三焦辨证法是以《温病条辨》为主,一在汉朝,一在清代,不仅没有抵触,而且相得益彰。《温病条辨》的方剂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还有不少的发挥和补充。所以,在古为今用的目标下,我们应重视经方,也应重视时方,还要重视现代的有效方剂。

        二、七方

        方剂在应用上,出于所用药物的种类多少和产生疗效的快慢不同,又分为七类,简称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和复方。

        1.大方:病邪强盛,非大力不能克制,须用大方,如下法中的大承气汤便是。用大方的时候,应先考虑正气能否胜任,因为大下可以伤阴,大汗可使亡阳,邪虽去而正气随伤,这就失却用大方的意义了。

        2.小方:小方和大方是相对的。邪气轻浅的,只要用较轻的方剂,或者根据大方减小其制,这就叫做小方,如下法中的小承气汤便是。

        3.缓方:一般慢性、虚弱性病症,不能急切求效,宜用药力缓和的方剂来长期调养,如补法中的四君子汤,即是缓方一类。

        4.急方:急方和缓方是相对的。是在病势危急时用来急救的,例如腹泻不止,手足逆冷,脉微欲绝,用四逆汤回阳。急症用急方,不仅药力要专,药量也宜重,故常与大方结合应用。

        5.奇方:奇是单数,奇方即专一的意思。如病因只有一个,就用一种君药来治疗主症,以求其药力专一,故叫奇方。但奇方并不等于单味药,亦有臣药、佐药等配合。

        6.偶方:偶是双数,含有双方兼顾的意思。如同时有两个病因,需要用两种君药来治疗的,就叫偶方。临证上所说的汗下兼施,或攻补并用,都属偶方一类。

        7.复方:复是复杂、重复的意思。凡是病因较多或病情较复杂的就需用复方治疗。如五积散是由麻黄汤、桂枝汤、平胃散和二陈汤等方剂组成,用一方来祛除风、寒、痰、湿以及消痞去积。

        另一种是指用此法不效,冉用它法,它法不效,更用另一方法,如《内经》所说: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去之。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复方也叫重方,不同于一般与单味药相对而言的复方。

        七方是方剂组成的法则之一。除此以外,还有从治疗作用来分的。如张景岳曾把方剂分为?八阵?,即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补阵的方剂是用于元气亏损,体质虚弱的病症;和阵的方剂是用来调和病邪的偏胜;攻阵的方剂是用于内实证的;散阵的方剂是用于外感证的;寒阵的方剂是用于热证的;热阵的方剂是用于寒证的;固阵的方剂是用于滑泄不禁症的;因阵的方剂都是因症立方的。目前,一般方剂的分类多照汪昂《医方集解》所分,计分二十二类:

        1.补养剂:滋补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消除一切衰弱病症,如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

        2.发表剂:疏散外邪,解除表证,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3.涌吐剂:引邪上越,使其呕吐,如瓜蒂散、参芦散等。

        4.攻里剂:以通便导滞,清除肠胃实邪为主,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

        5.表里剂:既疏表邪,又除里邪,表里双解法,如大柴胡汤、桂枝加大黄汤等。

        6.和解剂:用和解方法来达到祛除病邪为目的,如小柴胡汤、逍遥散等。

        7.理气剂:疏理气机,解郁降逆,如四七汤、旋覆代赭汤等。

        8.理血剂:和血祛瘀,养营止血,如四物汤、胶艾汤等。

        9.祛风剂:通阳散风,滋阴息风,如小续命汤、地黄饮子等。

        10.祛寒剂:扶阳温中,祛逐内寒,如真武汤、四逆汤等。

        11.清暑剂:清解暑邪,如香薷饮、六一散等。

        12.利湿剂:排泄水湿,如五苓散、五皮饮等。

        13.润燥剂:滋润津血枯燥,如琼玉膏、消渴方等。

        14.泻火剂:清热解毒,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

        15.除痰剂:化痰涤痰,如二陈汤、礞石滚痰丸等。

        16.消导剂:消积行气,健运脾胃,如枳术丸、保和丸等。

        17.收涩剂:收敛精气,固涩滑脱,如真人养脏汤、金锁固精丸等。

        18.杀虫剂:驱除肠寄生虫,如集效丸、化虫丸等。

        19.明目剂:专治目疾,如羊肝丸、拨云退翳丸等。

        20.痈疡剂:专治外科肿疡、溃疡,如真人活命饮、散肿溃坚汤等。

        21.经产剂:专治妇科月经及胎前、产后疾病,如六合汤、达生饮等。

        22.救急方:包括急救冻死、溺死及毒虫咬伤等方。

        中医的方剂,一般很难分类,原因是一个方剂往往包含多种效能,因而不能把它固定在一个门类内,即使几个方剂的治疗目的一致,但使用上又有很大出入。例如补养剂,不仅用于虚弱证,也能用于其他证候;而且补养一类的方剂也不是任何虚弱证都能适应的。此外,方剂中药物的加减、用量的多少,都能使其性质和作用改变。例如,麻黄汤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为发汗解表剂;倘把桂枝改为石膏,便为麻杏石甘汤,治肺热气喘;或把桂枝除去不用,便为三拗汤,治伤风感冒、鼻塞咳嗽等症。又如,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同样用大黄、枳实、厚朴组成,但小承气汤以大黄为君,厚朴为佐,厚朴的用量比大黄减半;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君,大黄为佐,厚朴的用量就比大黄加一倍。这样,小承气汤适用于泻热通大便,而厚朴三物汤则是行气除满的方剂了。这说明根据治疗作用的分类,是指其主要作用而言,运用时必须考虑。

        三、剂型

        方剂有多种剂型,各具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效用,常用的有丸、散、膏、丹、酒、汤等几类。

        1.丸剂:丸剂俗称丸药,或药丸。将药物研成细粉后,加冷开水或蜜,或米糊、面糊等黏合物做成的圆形体。根据治疗上的要求,丸剂的大小和重量是不一致的,有小如芥子的,有大如弹丸的,也有如绿豆或梧桐子大的。大约大丸每粒重一钱、二钱或三钱,小丸每两二百至四百粒,细小丸每两六百至一千五百粒,极小丸每两五千至一万粒。

        丸药入胃,吸收较慢,多用于慢性疾病之须长期服食者,故前人所说?丸者,缓也?,就是这个意思。又,病在下焦亦多用丸,取其吸收慢,到达肠内才发生作用;也有急症、重症采用丸剂的,因可先期制成,取其便捷。

        2.散剂:即粉剂,将药物研成细粉。有分研、合研、陆续配研等手续。一般多用合研,但带黏性的药物如乳香、没药、血竭、孩儿茶等,或挥发性强烈的药物如麝香、冰片、樟脑等,或较贵重的药物如犀角、羚羊角、珍珠、熊胆、蟾酥等,均用分研。陆续配研是因处方中含有少量贵重药,或有其他必须分研的药物时用之,法将需要配研的药物分研后,置一种于乳钵内,然后加入等量的其他药粉,研匀以后,再加等量的其他药粉同研,陆续倍量,增加至全部混合均匀为止。

        散剂用于内服,药力较丸剂为速;亦用于鼻,或作外敷用。

        3.膏剂:将药物用水煎汁,浓缩成稠厚半固体状,挑取适量,用开水冲服。一般制法:药物水浸一夜,煎两次至四次,取汁分次过滤,合并再熬,至不渗纸为度。另外,有用植物油熬炼的,则为外贴用膏药。

        膏剂多为滋补类,用于慢性虚弱证,冬季服用的膏滋药亦属这一类。

        4.丹剂:丹是用升华或熔合等方法制成的,主要为矿物类药物。也有用一般药物混合制成的,则取?赤心无伪曰丹?的意思。丹的剂型不一,有丸、有散和锭剂等。

        用法与丸、散剂相同。

        5.酒剂:为药物用白酒作溶剂浸取所得的浸出液,故俗呼药酒。制法分冷浸和热浸两种。冷浸将药物泡在酒内,过一个时期即可服用;热浸是药物和酒密封坛内,隔水用文火缓缓加热,保持低温,经过三至七天,去火放冷。

        药酒多用于风湿痹痛,借酒的力量来帮助流通气血,加强舒筋活络的效能。

        6.汤剂:即水煎剂,用适当的水煎取药汁,倾出后加水再煎,第一次为头煎,第二次为二煎。一般每剂均煎两次,服法有头、二煎分开服的,也有将头、二煎药汁合并后,再分两次服的。临证上,汤剂应用最广,不仅吸取快、作用强,而且便于随症加减。

        丸、散、膏、丹和酒剂,多数属于成药,亦可视病症需要,处方配合。一部分丸、散、膏、丹除单独使用外,也能放在汤剂内包煎,或用药汁冲服。

;

安胎益母丸的功效与作用

       

        组成成分决定功效,组成成分是基础,香砂养胃丸和香砂六君子丸的不同的实质在于二者的组成不尽相同。

        香砂养胃丸是由白术、木香、砂仁、豆蔻(去壳)、广藿香、陈皮、姜厚朴、醋香附、茯苓、枳实(炒)、姜半夏、甘草等组成,其中,白术和木香为君药,豆蔻、藿香、陈皮、厚朴以及香附为臣药,茯苓、枳实、半夏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和胃之功,适宜用于胃阳 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涌、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等。

        香砂六君子丸由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砂仁、姜半夏、炙甘草等组成,其中党参为君药,白术和茯苓为臣药,陈皮、木香、砂仁和半夏共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行气和胃之功,适宜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

        通过对比,香砂六君子丸中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砂仁、姜半夏、炙甘草等组成与香砂养胃丸是共有的,但是香砂六君子丸中的君药党参是其独有的,而香砂养胃丸除了共有的组分,它还有豆蔻、藿香、厚朴、香附、枳实等成分,而且共有的组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太一样,也就是君臣佐使不太一样,因此在用量上也不一样。两者在适应症上也有所不同,香砂养胃丸重在补脾阳、祛湿,而香砂六君子丸重在健脾和胃以及行气。

        在临床应方面,两者均可以用于胃痛和痞满,但是香砂养胃丸还可以用于纳呆,而香砂六君子丸可应于泄泻。

        在药理作用方面,香砂养胃丸具有抗消化性溃疡、促进胃酸分泌、镇痛、调节胃肠蠕动等药理活性;香砂六君子丸具有调节胃也分泌、保护胃黏膜以及调节胃肠运动等药理活性。 阴虚内热胃痛、湿热痞满、泄泻者慎用香砂六君子丸,而胃 阴不足或湿热中阻所致痞满、胃痛、呕吐者应慎用香砂养胃丸。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香砂养胃丸和香砂六君丸均是调理脾胃的常用中成药,无论是组方配伍还是主治病症二者存在很大的相同之处,例如均是以芳香行气的木香,砂仁为君药,目的很明确就是推动脾胃的气机阻滞,以达到疏散气滞的作用。同时,二方的核心配伍药物均是健脾化湿为辅助,意在调整因脾虚运化无力引起的气滞和湿阻等复杂表现。所以说轻度的脾胃气虚,湿阻气滞的病证二者可以互换。 接下来我在说说它们的不同点,香砂养胃丸虽然含有健脾的药物(白术茯苓),但所占比例不大,方中配伍了大量的化湿行气温中散寒的药物,重在行气温胃,恢复胃的气机,增强因胃寒湿阻引起的胃动力不足的问题。香砂六君丸的核心药物是六君子丸,这个六君子丸是补益脾胃,兼化水湿的基础方,通俗讲,香砂六君重在补益脾胃,用木香砂仁佐助六君,使补中有通,补而不滞,还可调整因脾虚饮食不被运化引起的气滞表现。现将二者的中医理论总结如下,不同之处可尽收眼底。 温胃化湿的香砂养胃丸 健脾行气的香砂六君丸 总结 香砂养胃善于散寒化湿,行气温胃,虽然配伍了健脾药,但健脾作用不如香砂六君,胃寒湿阻气滞却是非常对证。香砂六君善于健脾行气,针对脾虚为主,继发出的气滞湿阻比较合适,但化湿行气力量不如香砂养胃,使用前可咨询专业中医师,请中医指导一下可确保无误。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香砂养胃丸和香砂六君丸都是以增强脾胃自身的功能为主,偏重于健脾养胃以增强自身机体消化吸收能力的药物,但是由于他们组成成分不同,功能主治略微有差异。

        香砂养胃丸:

        组分:白术、木香、砂仁、豆蔻(去壳)、广藿香、陈皮、姜厚朴、醋香附、茯苓、枳实(炒)、姜半夏、甘草。

        功效主治:温中和胃。主要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导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临床上症状主要是平时食欲差,吃一点就饱,胃部感觉胀满,处之无形,按之柔软,胃部隐痛时有时无,胃中空虚,似饿非饿,似辣非辣,似痛非痛,不知如何形容,呕吐酸水,伴有全身乏力,大便稀不成形。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等症状。

        注意事项: 胃阴不足或湿热中阻所致痞满、胃痛、呕吐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腻及酸性食物。

        香砂六君丸

        组分: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制)、生姜、大枣。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和胃。 用于治疗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这个药是用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加木香、砂仁组成, 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比较适合痰多,脾胃功能弱的人服用。

        香砂六君丸偏重益气健脾,香砂养胃丸偏重于温中和胃。

        香砂养胃丸和香砂六君丸有什么不同?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平时饮食稍微有所不慎,比如吃一些凉的,油腻,温补的食物,或者上市稍微累一些,就可能引起呕吐,而且没胃口,嘴里也没味儿,平时如果还有总是倦怠无力,便溏的情况,那么这就是典型的脾胃气虚引起的。

        针对这类因为脾胃气虚引起的呕吐,食欲不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其实就是健脾益气,和胃降逆。而最具作用的代表药物就属香砂六君丸。

        其实香砂六君丸名字也很有来历,其实就是由很著名的四君子汤来的,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添加了陈皮和半夏,就成了六君子汤。

        那么凡是由于脾气虚弱,痰阻气滞引起呕吐,消化不良,或者嗳气呕吐,消瘦,经常便溏等等这时候都可以用到香砂六君丸。

而香砂养胃丸一般适用于什么样的情况呢?

        有的患者如果是吃完饭后胃脘胀满,泛吐酸水,大便十二溏时而泄的症状,那么则适用于香砂养胃丸来行气消食。

        香砂养胃丸相对于六君丸来说,养胃丸理气化湿的功效更要好一些,而香砂六君丸更注重补益脾气,适合脾气虚弱的患者 。这一点一定要有所区分,如果拿不准自己是什么情况的,一定要咨询当地中医大夫后再用药哦。

感谢您的关注,为您推送实用的 养生 小知识!

        朋友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平时,我们身体有个小不舒服时,会嫌去医院排队看病麻烦,于是,就想自己到药房买点药吃算了。可是,看到药柜里密密麻麻的同类药,却不知道如何选择。这时,如果能遇到一个专业点的营业员荐药,还算我们运气好;如果遇到一个既不专业,又只顾着推销赚业绩的营业员,结果怎样?药钱花了,时间耽误了,病还加重了!由此可见,多掌握点药品知识,对日常用药尤为关键!下面,我们就通过香砂养胃丸与香砂六君丸的区别来了解一些选药规律。

        为了直观理解,我先把这俩药的成分功效写出来:

        一、从成分上看:

        香砂六君丸共有八种成分;而香砂养胃丸是在香砂六君丸成分基础上进行了加减。 具体是减掉了党参, 增加了香附(醋制)、枳实(炒)、豆蔻(去壳)、广藿香、厚朴(姜炙)、生姜、大枣 这七种成分。并且,就它们重叠的成分而言,香砂养胃丸的投料量大于香砂六君丸,从这点看,它们重叠的功效上,投料量大的,其药力也会相对强些。

        二、从功效上讲:

        两药的共同功效是“和胃”。 由于脾有升清,胃有降浊的功能。即:食物进入胃内,首先会被胃腐熟,接着,脾胃分工,脾把水谷中清的部分转化后向上运走;胃则把浊的部分向下传导给小肠。可是,当脾胃功能失调时,胃就不再正常降浊了。因而,人体就会出现食积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胃失和降 。这时,治疗则需要用“和胃 ”的药。而两药既有重叠成分,又有共同功效。显然,这些重叠成分整体发挥的就是“和胃”的作用。

        三、从病机上看:

        1.香砂六君丸 针对的是由 脾虚的原因 引起的消化不良问题。其责在于脾本身。也就是,先有脾虚,后有气滞。 而气滞于脘腹时,必然使人产生胀气与嗳气的感觉 。同时,脾虚了,难免牵连到胃,导致胃的消化功能也失常,因而,脾虚会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产生。

        那么,要改善这些症状,就必须从脾虚的根源入手。方法就是健脾而香砂六君丸的特殊功效就在于它能益气健脾。基于这点,香砂六君丸通常会被归于补虚药的范畴里。而主宰它补虚也就是益气健脾的成分恰恰是香砂养胃丸中没有的人参。

        2.香砂养胃丸 针对的是由 胃阳不足与湿阻气滞原因 引起的胃脘不适等问题,其责在于寒湿。也就是,先有寒湿,后有脾的功能失常。 寒是源于胃阳不足,它导致了胃的消化功能受阻,从而出现水湿内停。而脾是一个喜燥恶湿的器官,它被水湿困住后,会 晕晕乎乎 像睡着了一样。这样,就导致了身体不但出现胃寒怕冷,胃隐隐作痛,并且喜温喜按等胃阳不足,还伴有了食欲不振,四肢疲倦的脾虚症状。

        那么,要改善这些症状,就必须从寒湿的根源入手。方法是:温里散寒,化湿理气醒脾。湿没了,脾醒了,症状就逐渐消失了。而香砂养胃丸的特殊功效就在于此。基于这点,香砂养胃丸通常会被归于温里药的范畴里。而主宰它温里,化湿的成分恰恰是多于香砂六君丸的那七种。比如:生姜能温里;枳实、香附能理气;豆蔻、广藿香、厚朴能化湿行气。

总结:香砂六君丸与香砂养胃丸的异同点是:

        一、药品分类不同: 香砂六君丸是补虚药;香砂养胃丸是温里药。

        二、针对的病机不同,治疗原则也不同: 香砂六君丸是针对脾虚引起的消化不良问题并且治则需要益气健脾;香砂养胃丸是针对胃阳不足与湿阻气滞引起的消化失常问题并且治则需温里散寒,化湿理气醒脾。

        三、对应的症状不同:香砂六君丸对应的典型症状是胀气、嗳气。由于气滞,人的脘腹部总有种胀得满满的感觉,即使不吃饭也有饱腹感;香砂养胃丸对应的是胃疼且遇寒痛增,遇温痛减,以及疼痛时喜按等。此外,呕吐反酸也是香砂养胃丸对应的典型症状(因为湿阻在中焦,不能往下走,反而会逆行而上,产生呕吐酸水的症状)。

        四、两药的相同点:它们的注意事项相似,都不适合于阴虚内热的胃痛及湿热痞满泻泄者服用。

最后,我想说,其实,区分药品,无非是从它们的成分、功效、致病机理、对应症候着眼,找到其各自的独特性并对号疾病入座而已!概括说就是先从机理上理解,再从症状上辨别。这样,我们掌握了区别药物的基本规律后,选择药品就会容易多了。

        生活道公益 健康 认为,两者不同在于方剂组成和功效都有些差别的,香砂六君子,主治是开始出现了气虚症状了,就像常说的少气懒言、肢体倦怠等症后,又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时候,用香砂六君子比较多些,气虚导致了气滞,脾胃气滞比较多。而香砂养胃丸,则是以湿浊阻滞、脾胃失和为主,如出现了腹部胀满、不想吃东西了,嗳气吐酸、倦怠喜欢躺着等时候使用。就说香砂四君子主要是脾气虚气滞为主,香砂养胃丸主要是湿困脾胃为主。当然在临床上不会是症状都全了,医生才用方子的,医生会有自己的辨证考量的。

        生活道公益 健康 建议,大家用药时候,不要自行看说明就可以了,自己不是专业人员,不会辩证的,最好是去医院看看,或者请专业人员辨证后再使用为好。像这两种药基本都属于OTC类药物,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在药典问问药师也是可以的。

        香砂养胃丸和香砂六君丸都是健脾益胃的中成药,对腹泻和消化不良都有着很好的改善效果,它们可以一起服用,也可以单独服用一种,那它们有哪些区别呢?

健脾益气——香砂六君丸

        香砂六君丸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呢?

        中医有个方剂叫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因为四味药非常平和,是补气的基本方剂,所以也叫君子之方。后来在四君子的基础上加了半夏、陈皮 两味药,就成了六君子汤 ,针对属于气虚兼有痰湿,用半夏陈皮理气化痰,对应脾胃气虚兼有咳嗽、气短、有痰的。

        香砂六君丸就是在六君子汤的基础上又加了两味药,木香、砂仁 。那么功效又强大了,能够益气健脾,和胃 。主要治疗什么疾病呢?一是脾胃气虚,二是痰阻气滞。 脾胃之气虚弱了,各种疾病就来了,所以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补气,陈皮、木香理气,半夏燥湿化痰,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因此香砂六君丸对于脾胃气虚、气机壅滞不畅的效果比较好。

胃阳不足、脾胃虚寒——香砂养胃丸

        看完了香砂六君,再看看香砂养胃丸。这个药是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半夏、香附、枳实、豆蔻、厚朴、藿香、甘草

        针对的病症是胃阳不足的,脾胃虚寒导致的胃痛、胀满、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痛隐隐、呕吐酸水、胃中嘈杂等

香砂养胃丸和香砂六君丸的区别有哪些?

        香砂养胃丸健脾理气、温中化湿,药性温热,适应脾胃虚寒的胃部不适 。脾虚水湿不化,聚成痰液,壅遏肺气,就会产生咳嗽、有痰的。

        香砂六君丸药性平和,更适用于脾胃气虚的,脾胃虚弱、气滞引起的消化不好,面色萎黄等

中药方中最关键的一味药的名字叫什么

        安胎益母丸,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胞胎的,同时这种药物还具有调节女性月经不调以及气血不亏症状的作用。很多孕妇都可以用这种药物来胞胎,不过一般都禁止与其他的药品一起使用。那么安胎益母丸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安胎益母丸的功效与作用

        安胎益母丸,中成药名。由益母草、香附、川芎、当归、续断、艾叶、白芍、白术、杜仲、党参、茯苓、砂仁、阿胶、黄芩、陈皮、熟地黄、甘草组成。具有调经,活血,安胎的功效。用于气血两亏,月经不调,胎动不安。

        方中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系养血调经之基础方“四物汤”,加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艾叶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增强滋阴养血、温经止血的功能为君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为补气的基础方“四君子汤”为臣药;君臣配伍,气血双补。杜仲、续断补益肝肾安胎;白术配黄芩安胎;陈皮、香附、益母草行气活血共为佐使。

        实验研究证明,四物汤具有抗贫血作用,能促进急性贫血时动物血细胞的再生,加速网织红细胞的转变成熟过程。对于小鼠急性失血性贫血,可使骨髓造血机能改善,促进贫血的恢复。单纯补气的四君子汤作用较弱。气血双补之十全大补汤的作用较四物汤更强,表明补气药可增强补血药的效果,气血双补的抗贫血作用优于单纯补血。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医气血相关理论及复方配伍的特色。

备孕可以吃安胎益母丸吗

        现在就是很多人都会吃这个益母草颗粒,这样的话就是可以帮助你调理这个月经方面的问题。首先呢,如果是在怀孕期间的话,没有出现这个流产的症状的话,就是不要随便的,吃药会比较好一点,毕竟对孩子来说的话是有影响的。这个情况要注意术后的护理,积极的进行消炎,观察出血量,增加营养为好的,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另外是要注意及时的治疗,做好赔偿这。

        既然这两种药都是是医生开的,肯定能吃。如果是宫外孕,吃这两种药是无效的。如果胚胎发育不好,转归就是胎停或流产。建议暂时服药保胎,两周后做b超检查,了解胚胎发育情况。

古代人是怎么发现中药功效的呢?

       中医药方中最关键的一味药叫做君药.古人说用药如用兵,军队打仗是有阵容的,中医处方也有组织的,叫做君臣佐使.在这个处方中起主要作用的就叫做君药.中医处方常有十来味药,膏方有几十味的,其中君药往往也不只一味,而有好几味的.我举个把例子,如补气名方四君子汤,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种,人参是君药.

蝉蜕 防风 牛蒡子 荆芥 甘草 当归 生地 苍术 苦参 牡丹皮 桑白皮 乌梅 柴胡 中药

       最佳答案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这里,择其要者,略加论述,以飨读者。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有人说中药就是树皮,草根,这话说对了一部分。

       中药离不开树皮,草根,如苦楝根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均是中药,但不是所有的树皮,草根都是中药;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目前,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所以,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其一,毒药非“毒”

       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 70余种药物的特性。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 ! 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四气疗疾

       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 27个义项。这个“气”,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 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这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 (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 (《汉书·艺文志·文技略》)。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 ),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三,药补趣话

       此外,还有味补。《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 (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四,君臣佐使

       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早在西汉初年成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制君臣”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明代的何伯斋更进一步阐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使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十分清楚地讲明了君、臣、佐、使之药的功能。更详尽一点说,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 (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君药——麻黄 (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臣药——桂枝 (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

       其五,药中哲理

       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 (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气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二)治则有“反治”。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三)补益有哲理。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以“辛”为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补肝”(以下均仿此)。张以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谓“补”,实际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后世称他为“攻下派”。2、他在《补论》中,更是高论迭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的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那么,具体如何补呢?他是这样阐述的:是热证,就用芒硝大黄一类的寒药,为了“损阳而补阴”;是寒证,就用干姜附子一类的热药,为了“损阴而补阳”。他的结论语出惊人:“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仅此二例便可以看出,这正是张从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处。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四)用药讲“中和”。“中和”是儒家的哲学,认为能“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说文》云:“……事之调适者谓之和。”中和,用于药理之中,含义有三层:一是调和,以不同的因素适度配合,使之比例恰当,如厨师之烹调羹汤,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状态。“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可见,君子是很懂得“和”的道理的,我们的古代医药家们就是这样的君子!杨伯峻在《论语注释》中形象地解释“和”:“和,如五味之调合,八音之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君臣佐使之中,还有一个最佳组合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麻黄汤中的几味药能达到最佳的辛温解表之效,而麻黄与细辛、羌活等辛温解表药物相配,却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原因。君臣之间,不但有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而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何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意思是:君臣也是这样,不能君说可,臣也说可;君说否,臣也说否,这样“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应当君说可,臣献其否成全可,反之亦然。方药中的君臣,也是这样的道理。从麻杏石甘汤,是治疗邪热壅肺的名方,用麻黄为君药,宣肺平喘,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石膏既可清宣肺热,又可制约麻黄温性,使其去性存用,两者相配,肺郁解,肺热清,咳喘平,疗效可靠,深得配伍变通之妙,此可谓“臣献其可而去其否”之范例。我想,中药方剂之所以有数千年的生命力,决不是偶然的,我们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其二、其三、其四及其五的内容,在世界药学理论和文化中,都是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它们不仅融汇了我们祖先在药学上的唯物辩证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药方剂必须遵循的圭臬,还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六,用药有兵法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用兵用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而用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药性,更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若说用药如用兵,就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比拟中的联系:药有性属类别,兵有种类装备;药有轻用重用,兵有辅攻主攻;药有缓急攻补,兵有虚实强弱;药有配伍精良,兵有出奇制胜……清代名医徐大椿,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深谙兵法,“舞刀夺槊、勾卒嬴越(布阵指挥作战)之法,靡不宣(广泛)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曾专著《用药如用兵论》,以讲述其中的道理。他十分形象而透辟地论述道:对于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要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的必经之路一样;对来势凶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的疆土一样;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要首先消除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辎车粮食已经烧毁一样;对新旧病的并发症,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切断敌方的内应一样……此外,还说到用药要辨明经络,好比派出侦察部队;依据病的寒热有反治之法,好比实施分化离间的策略……病势正在发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好比使敌军疲惫;病势衰退,就一定要穷追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锐药物,这好比摧毁敌人的巢穴。还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不一一例举。总之它充分启迪我们,在用药、用兵之间,去深入探讨其中的道理,决不是故意耸人听闻。徐大椿最后总结道:《孙子兵法》一书,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多么催人深思

       其七,中药理念

       说到中药理念,似乎没有问题,但实际并非如此。在许多普通人、乃至专业人士中,仍对此存在模糊的认识。这里仅就一个热门话题“天然药物等于中药吗”谈谈看法。前些年当世界兴起“天然药物”热的时候,我们自己业内的人也主张用“天然药物”来取代“中药”,并说这是与世界接轨,是让西方人接受中药的一个重要举措。此举曾在药界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一直延续至今。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天然药物”的提出和兴起,是西方医药界针对西方人惧怕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转向自然界寻找新的药物途径,通过研究,从某些含有特殊药用成分的动植物身上,运用科技提取一种或(几种)药用成分,制成药物,用于临床,这无疑是当代制药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一种新的发展。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为幌子,一下子就联系上中药了,认为中药汤剂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草根树皮黑汤,既不卫生,又难喝,还说不清它的成分,实在可怕”;中药丸剂西方人说它是“一团黑乎乎的药丸,难以接受”。于是就下了这样的结论:中药落后,成分讲不清,应该赶紧改成“天然药物”,否则就会在国际上没有市场、没有前途。难道“中药”真的面临绝境,惨到要改名换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吗?我们的观点是明确的:“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务请诸君保持清醒头脑。对于“天然药物”的概念与内涵,上文已做简述;而“中药”的概念与内涵,与之决不相同。尽管中药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药用,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我们称之为“中药”的,也不是可以笼统而言的,首先,是指经过炮制的各类饮片。炮制的作用,除了清除杂质,便于制剂和服用外,更重要的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加强疗效。以地黄为例,生地黄清热凉血,经用酒蒸晒成熟地黄之后,就具有温性而滋肾补血的功效。炮制总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水制有洗、漂、泡、渍、水飞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而每一种方法中又细含若干种具体方法,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而这些炮制方法,现在已成为我们国宝级的机密。其次,中药是指按照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与法则配比而成的方剂药物,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杂合物,然后根据需要,或汤、或丸、或散、或膏……由此可见,“中药”与“天然药物”,既不可混为一谈,又不可相互取代。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药,有什么必要因“天然药物”的兴起,就乱了阵营,自动退避,主动靠拢,甚至要宣告投降呢?中药,就是中华民族的药,只有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它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正治反治等一系列独特法则与文化内涵,是不可轻意弃置,更不可随意取代的。不能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黑汤”、“一团黑黑的药丸”,我们就自觉中药落后,没了底气。如果放弃了汤药,中医的特色(辨证论治)也就失去了光彩,后果严重。 现在有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无疑都是高深的科学门类。由此我联想到了一锅汤药、一团药丸,目前对它们经过配比后的药物成分暂时说不清,那么,何不将它称之为“模糊药学”呢?由此我又联想到世界无论是自然界或是科学界不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模糊”难题在困惑着人类,等待我们去考察、研究、揭秘吗?对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们不是有综合宇宙学吗?对人类居住的地球,我们依然存在许多模糊与未知,不是有综合地球学吗?就说对人体自身,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模糊与未知,人类基因图谱的问世,无疑是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而综合性的人体科学还面临着多少有待探索的课题。人类不会因为对某种自然现象处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责它;人类不会因为对金字塔等许多古代建筑处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责它们;人类更不会对自身的器官、组织、功能模糊不解,而去责怪它们……同理,人类暂时对一锅药汤、一个药丸的成分处于模糊之中,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何况它们已存在了几千年,救治和保养的人数以亿计,仅这一条就足以证明中药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我不相信把这些道理告诉西方人,他们还要跟中药较劲 !要让世人都知道中药的内涵、中药的文化,其底蕴是何其丰富!我们的任务,在把中药推向世界的同时,要加大药文化宣传的力度。我主张“中药”与“天然药物”应该相互并存、相互借鉴、友善共存、各谋发展。世界如此辽阔,人类如此之多,不可能容不下这两种事物同生共存。它们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完全不必“合二为一”。是金子总在闪光。西方人不是照样吃上了中国的煎饼、油条、豆汁和菜肴吗?照样唱上了中国的歌曲、京剧,说上了中国的相声,穿上了中国的旗袍、布鞋吗?如果真有需要,外国人照样会喝中药汤、吃中药丸的。

       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所以临床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单行:即不需配伍,单用一味药即可治愈疾病,称为单行。如清金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肺热咳血的病证。(二)相须: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三)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四)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五)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六)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七)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上述除单行外的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疏风解表、凉血、祛湿、解毒。方中没有反药,搭配可以。效果一般。药物配伍不够经典,只是一味的解表解毒,只是治标,没有治本。如果方中更换几味药,就活了。桑白皮换成黄芩,苦参换成党参,次方就由小柴胡汤、四君子汤合方化裁而来。即兼顾了半表半里,又兼顾了脾胃,巩固了后方。利大于弊,效果较宏。

       所言药性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绝对,中药的配伍是一门科学,并不是仅仅靠增加药量达到治病目的,君臣佐使得当,各药药性能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功效恢弘;配伍不当,量大或欲速则不达,或起反作用。凡事皆有度,药量多少亦是如此。治病救人,非同小可,用药应视病情、身体状况、时间、地域、老弱等具体量体裁衣,君当斟酌。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四君子汤作用君臣解说”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